感染性休克的诊断
必须具备感染及休克综合症这二个条件。
一、感染依据 大多数可找到感染病灶,感染患者如肺炎、暴发性流脑、中毒型菌痢及重症肝病并发原性腹膜炎等。个别败血症常不易找到明确的病变部位。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相鉴别。
二、休克的诊断临床表现血压下降,脉压差小,心率加快,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或花斑,唇指发绀,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时可以诊断为休克综合症。休克晚期可见皮肤瘀斑、出血不止、甚至抽搐昏迷等症。
在病人具备感染的依据后,如出现下列症状,可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1.体温骤升或骤降:突然高热寒战体温达39.5~40℃,唇指发绀者,或大汗淋漓体温不升者。
2.神志的改变:经过初期的躁动后转为抑郁而淡漠、迟钝或嗜睡,大小便失禁。
3.皮肤与甲皱微循环的改变:皮肤苍白、湿冷发绀或出现花斑,肢端与躯干皮温差增大。可见甲皱毛细血管襻数减少,往往痉挛、缩短、呈现断线状,血流迟缓失去均匀性。眼底可见小动脉痉挛,提示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灌流不足。
4.血压低于10.64/6.65kpa(80/50mmHg),心率快,有心律紊乱征象。休克早期可能血压正常,仅脉压差减小,也有血压下降等症状出现在呼吸衰竭及中毒性脑病之后。
对严重感染的老年或儿童要密切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不能仅凭血压是否下降来诊断感染性休克。某些时候感染性休克的早期症状是尿量减少。
休克晚期除临床有瘀斑血倾向外,3P实验等检查有助于DIC的诊断。

-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传染病》
-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传染病》
- 感染性智能低下《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感染性休克《传染病》
- 感染中毒性脑病《神经病学》
- 感染性休克《病理生理学》
- 感热劳伤《症因脉治》
- 感染性休克《急诊医学》
- 感湿嗽《中医词典》
-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病学》
- 感受器《急诊医学》
-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理学》
-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生理学》
- 感染性心内膜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生理学》
- 感染性心内膜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生理学》
- 感染性胃肠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生理学》
- 感染性疾病的生物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感受器官适宜刺激《生理学》
- 感染性疾病《临床肝移植》
- 感暑《续名医类案》
- 感染性疾病《病理学》
- 感暑眩晕《中医词典》
- 感染性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感藤《证类本草》
- 感染型食物中毒《预防医学》
- 感音神经性聋《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感染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医学微生物学》
- 感应丸《冯氏锦囊秘录》
《传染病》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与任务
- 第二节 传染与抗传染免疫
-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 第二章 病毒感染
-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
- 第三节 病毒性胃肠炎
- 一、轮状病毒胃肠炎
- 二、诺沃克类病毒胃肠炎
- 三、其它病毒性胃肠炎
- 附:肠道病毒感染
-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 第五节 麻疹
- 第六节 水痘
- 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 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第十节 森林脑炎
- 第十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 第十二节 登革热
- 第十三节 狂犬病
- 第十四节 艾滋病
-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
- 第四章 细菌感染
- 第一节 败血症
-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 第三节 伤寒与副伤寒
- 第四节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 附 鼠伤寒
- 第五节 霍乱
-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 第七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 第八节 空肠弯曲菌肠炎
- 第九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第十节 白喉
- 第十一节 百日咳
- 第十二节 军团病
- 第十三节 猩红热
- 第十四节 布鲁氏菌病
- 第十五节 鼠疫
- 第十六节 炭疽
- 第十七节 兔热病
- 第五章 螺旋体感染
- 第六章 寄生虫病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