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时,经常看到的情况是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但它出现的快慢在不同感受器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可把它们区分为快适应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类。快适应感受器以皮肤触觉感受器为代表,当他们受刺激时只顾刺激开始后的短时间内有传入冲动发放,以后刺激仍然在作用,但传入冲动频率可以逐渐降低到零;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为代表,它们在刺激持续作用时,一般只是在刺激开始以后不久出现一次冲动频率的某些下降,但以手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在这一水平,直至刺激撤除为止。感受器适应的快慢各有其生理意义,如触觉的作用一般在于探索新异的物体或障碍物,它的快适应有利于感受器及中枢再接受新事物的刺激;慢适应感受器则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状态如姿势、血压等进行长期持续的监测,有利于对它们可能出现的波动进行随时的调整。适应并非疲劳,因为对某一刺激产生适应之后,如增加此刺激的强度,又可以引起传入冲动的增加。
感受器产生适应的机制比较复杂,有的发生在刺激引起发生器电位这一阶段;有的发生在发生器电位诱发神经动作电位这一阶段。有不少感受器,适应发生的快慢一感受末稍所具有的附属结构有关。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作为触压感受器的皮肤(如肠系膜)环层小体,其环层结构的存在与它适应有快速出现有关:实验中如果细心剥除环层结构后,直接轻压裸露的神经末稍仍可引起传入冲动发放,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感受末稍变得不易适应,与剥除环层结构前表现的快适应明显不同。这个现象的解释是,当压力直接作用于环层结构表面时,压力要经过此结构才能传递到感受末稍表面,但因为环层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它受压后的弹性变形和回弹有可能使末稍表面实际受到的压力减轻或消失,使刺激的实际作用减弱以至全不起作用。
在人体的主观感受方面,也常常体验到类似“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之类的感觉适应现象。感觉适应的产生机制可能更为复杂,其中只部分地与感受器的适应有关,因为适应的产竹敢与传导途径中的突触传递和感觉中枢的某些功能改变有关。
-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生理学》
-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生理学》
- 感受器官适宜刺激《生理学》
-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生理学》
- 感暑《续名医类案》
-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生理学》
- 感暑眩晕《中医词典》
- 感受器《急诊医学》
- 感藤《证类本草》
- 感湿嗽《中医词典》
- 感音神经性聋《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感热劳伤《症因脉治》
- 感应丸《冯氏锦囊秘录》
- 感染中毒性脑病《神经病学》
- 感应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感染性智能低下《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感应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传染病》
- 感应丸《退思集类方歌注》
-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传染病》
- 感应丸《脾胃论》
- 感染性休克《传染病》
- 感应丸《医方论》
- 感染性休克《病理生理学》
- 感应丸《瘴疟指南》
- 感染性休克《急诊医学》
- 感应丸(太乙神明再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病学》
- 感症《续名医类案》
-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理学》
- 感症《续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