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在双相培养基中生长的特性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发现被认为在人类胃炎病原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此菌1982年首次发现,由Marshall等所描述并命名为Campylobacter Pyloridis,后来根据国际细菌命名规则(ICNB)改正为C.Pylori。1989年Goodwin等建议把Hp从弯曲菌属划出来,而成立一个新的属,称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目前已在国际性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应用此名称。幽门螺杆菌为微需氧菌,地氧较敏感,此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遍蛋白胨水或肉汤中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Goodwin(1985)推荐以脑一心浸液琼脂为基础,加入7%马血清,1%Isovitalix(BBL),万古霉素2mg/L,萘啶酮酸20mg/L,两性霉素2mg/L。该菌最适宜生长温度37°C,42°C条件下则不能生长,37°C下培养,细菌生长缓慢,培养3d~4d后在微氧条件下,固体培养基上可0.5mm~1mm直径灰白色透明的菌落,在血平皿上有时可见菌落周围有轻度溶血,该菌培养时要求温度高,尤其初代分离时,相对湿度至少要在98%以上,为此我们用布氏琼脂液体一固体双相培养基,对幽门螺杆菌的生长曲线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幽门螺杆菌89404株自北京市积水潭医院球溃疡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菌株鉴定结果:氧化酶试验阳性,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1%甘氨酸生长,马尿酸水解为阴性,37°C生长(+),25°C生长为(-)。在3.5%NaCl中不生长,对庆大霉素、四环素、痢特灵等敏感,对万古霉素抗药,在布氏血琼脂上生长良好,有轻微溶血。

1.2 液体—固体双相培养基的制备取25cm3组织培养瓶,高压来菌后加入6%脱纤维羊血布氏琼脂20ml,平放,待凝固后,将瓶子垂直,再加入新鲜配制的布氏肉汤9ml,置4°C冰箱内保存备用。

1.3 生长曲线的测定 将全羊备注中加89404的菌株自-70°C冷冻保存的幽门螺杆菌融化,取0.2ml菌液接种在6%布氏血琼脂平思虑中,于5%O2,10%CO2,85%N2的混合气体条件下于37°C培养3d后观察,选取新培养的Hp89404用10%小牛血清布氏肉汤(pH7.2)洗下,作1:10稀释,每个尝试各换1支吸管,再经充分混匀后,取10-4及10-5两管进行活菌计数,然后取10-4 菌液1ml(10.15×102cfu/ml),直接接种在液体—固体双相培养基中,此时按0h培养的菌数计算,即在双相布氏血琼脂培养中,每毫升含菌液浓度为1.02×102/cfu/ml,然后将双相培养物置混合气体培养箱中,经不同时间(24h~144h)在布氏血琼脂平皿上进行活菌数测定。

1.4 pH值测定 将不同时间的菌株液取出,用精密pH试纸测定培养液的pH值,在测定前预备试验用数字式电pH样校正。

2 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特点

在固体布氏血琼脂平皿上,经37°C48h混合气体培养后,用10%小牛血清布氏汤洗下,菌液浓度掃标准比浊管18亿/ml菌配制,按10倍稀释法,取10-4管接种子固体布氏血琼脂上,经37°C72h培养后,菌落计数为1.02×102cfu/ml,同样以10-4接种在双上培养基则为1.14×104cfu/ml,而且在双相培养基上菌形弯曲较固体培养基上典型,球状菌体数量也较少。

2.2 Hp89404在双相培养基上的生长特点

为了解幽门螺杆菌生长特点,选择自胃病患者胃粘膜标本中分离的菌株(Hp89404),采用布氏琼脂双相培养基进行培养,于不同时间各取培养物进行活菌计数,同时还进行pH值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幽门螺杆菌(89404)在布氏血双相培养基上生长

生长时间菌落计数(cfu/ml)PH值
01.02×1027.2
242.50×1026.9
484.97×1026.9
721.14×1046.8
961.24×1056.6
1202.87×1056.6
1449.75×1046.4

从附表可见,幽门螺杆菌经培养0~24h,上潜伏期到缓慢生长期,在血双相培养基中,于37°C培养12h~20h开始出现浑浊,24h~48h以后,即可出现迅速对数生长期,并持续到120h,达到生长高峰,此时菌落数最高达2.87×105cfu/ml,以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落单位形成数则渐次下降,在144h时菌数为9.75104cfu/ml。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培养24h~48h,见菌形呈较为典型的弯曲形、螺杆状或海鸥展翅样,到72h~96h为多形态性,有球状菌形出现。从液相培养液pH测定中24h~144h表明pH上原来7.2下降到6.4~6.9。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的生长营养条件要求较高,胃粘膜培养物在固体培养基布氏血琼脂条件下,经37°C24h~48h微氧培养,细菌生长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可见成睛集落细小 的灰白色透明的菌苔,初代培养经镜检形态为典型海鸥展翅样或S形弯曲菌,但经继代培养,特别是72h以后的培养物菌体常可变成多形态性,微球形则尤为多见,用双相培养物菌液均匀混浊,菌生长较快,保存时间相对也较长,这是否由于液体—固体双相培养基,其营养及温度均有利幽门螺杆菌的存活,有待进一步研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1. 幽门螺杆菌在双相培养基中生长的特性《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 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作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 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4. 幽门螺杆菌在人体内存在的特点《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5. 幽门螺杆菌在诊治胃部疾病中的意义《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6. 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分布《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7. 幽门螺杆菌长期保存后染色体DNA酶切图谱的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8. 幽门螺杆菌与幽门前区糜烂性病变《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9. 幽门螺杆菌诊断试纸的应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0. 幽门螺杆菌与幽门前区糜烂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1. 幽明《中医词典》
  12.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3. 幽痈《中医词典》
  14.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组织病理学《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5. 幽痈《医宗金鉴》
  16.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上皮超威结构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7. 幽痈《外科心法要诀》
  18.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9. 幽痈门主论《疡医大全》
  20.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1. 尤乘《中医词典》
  22.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患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3. 尤氏喉症秘方《尤氏喉症指南》
  24.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5. 尤氏治小便不利《医学实在易》
  26.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7. 尤序《金匮翼》
  28. 幽门螺杆菌与胃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9. 尤序《医暇卮言》
  30.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1. 尤怡(?-1749年)《中医词典》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