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类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研究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锡类散治疗消化性溃疡(PU)已10余年,疗效显着,复发率低。动物实验也证实该药有促进动物实验性溃疡愈合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不明。本研究通过研究锡类散对PU患者前列腺素E2(PGE2)、胃泌素、胃酸的影响,以及对幽门螺杆菌(Hp)有无抑杀作用,探讨其治疗机理。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照组共20例,多为本院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1岁~58岁,平均35.4岁。选择1990-08~1993-04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活动期患者128例,男92例,女36例,年龄15岁~72岁,平均39.8岁。病程2月~18a,平均4.2a。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72例,胃溃疡(GU)56例。溃疡直径DU为5mm~10mm,GU为5mm~20mm。其中68例(DU42例,GU26例)于用锡类散治疗前后进行了PGE2、胃泌素和胃酸和检测。60例(DU30例,GU30例)经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细菌学检查诊断为PU活动期伴Hp阳性患者,在服用锡类散治疗4周后再进行上述各项复查。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未服用过任何抗生素、铋剂、阿斯匹林强的松等类药物。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均作血,尿常规检查,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1.2 方法

1.2.1 药物

选择天津中药五厂生产的中成药制剂锡类散(含珍珠青黛牛黄冰片人指甲壁钱炭等成分)为研究药物,批号(85)津卫药准字第306号,1日2次口服,每次1.2g,4周为1个疗程。疗效判断以胃镜下溃疡形态为准,溃疡分期按畸田隆夫分期,即分为活动期、愈合期和瘢痕期。

1.2.2 PGE2测定

①血浆PGE2测定:DU与GU患者在疗程前、后各采空腹血1次,分别进行PGE2测定。②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PGE2测定:在胃镜诊断DU和GU的当时以及锡类散治疗4周后,在胃窦中部小弯侧和距溃疡边缘或距瘢痕处约5mm处,各取粘膜2块作活检。对照组仅测定血浆及粘膜PGE2各1次。PGE2放免药盒及测定方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研究所提供。

1.2.3 血清胃泌素测定

DU与GU患者于治疗前、后各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1次,对照组仅测1次血清胃泌素。测定采用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生产的胃泌素药盒。

1.2.4 五肽胃泌素胃酸分泌试验

按常规方法进行。DU与GU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试验,复查均在停药后2日内进行。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未设对照组。

1.2.5 Hp检测

在距溃疡边缘5mm处取2块粘膜组织,1块做组织病理学及细菌学检查,另1块做电镜检查(本研究检查20例)。另外,在胃窦部(距幽门50mm之内)取2块粘膜组织,1块做组织病理学及细菌学检查,1块用做Hp尿素酶试验。尿素酶试验采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Hp快速诊断试剂盒,以判断Hp的存在与否及数量的多少。组织细菌学检查采用W—S银染色法,染色后观察。根据组织切片上细菌的数量进行定量分级:0度(无),Ⅰ度(<10个/Hp),Ⅱ度(10~30个/Hp),Ⅲ度(>30个/Hp)。电镜标本经处理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Hp经尿素酶试验及光镜组织细菌学复查均为阴性者为转阴。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用x±S表示,并做t检验及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情况

经锡类散治疗4周后,溃疡进入瘢痕期为治疗愈,进入愈合期为好转,仍停留在活动期为无效。128例PU患者治愈105例(82.0%),好转15例(11.7%),无效8例(6.3%),有效率为(93.7%)。

2.2 锡类散对办酸分泌的影响

42例DU患者与26例GU患者的基础及五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量和胃酸排出量在疗程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锡类散对胃酸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2.3 锡类散对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42例DU患者与26例GU患者在治疗前、后空腹血清胃泌素含量见表1。

表1 锡类散对血清胃泌素及PGE2的影响 (ng/l,x±S)

组别 n血清胃泌素血浆PGE2
对照 2078.5±7.61001.8±439.3
DU疗前4267.7±20.01001.4±399.7
疗后76.7±21.91215.9±314.7A
GU疗前2684.7±23.0936.0±249.6
疗后83.3±22.61165.2±336.3B

aP<0.05,bP<0.01,vs治疗前

表1示,PU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锡类散对DU与GU患者的胃泌素释放无明显影响。

2.4 锡类散对血PGE2和胃十二指肠粘膜PGE2含量的影响

42例DU和26例GU患者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PGE2含量比较,见表1。治疗前DU与GU患者血浆PGE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血浆PGE2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DU,P<0.05,GU,P<0.01)。提示锡类散可使血中PGE2含量升高。治疗前、后测定68例PU患者的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PGE2含量,见表2。

表2 锡类散对患者胃肠粘膜组织PGE2含量的影响(ng/l,x±S)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20 615±12.9 
DU42边缘491.4±32.1a648.8±36.2b
胃窦部512.7±11.7a655.8±42.2b
GU26边缘511.3±13.9a644.8±54.8b
胃窦部524.8±28.7a686.4±60.9b

aP<0.01,对照组,bP<0.01,vs治疗前。

表2示,对照组胃粘膜组织PGE2含量明显高于DU与GU患者的胃粘膜组织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PU患者的胃粘膜组织合成PGE2减少。锡类散治疗后PU患者的溃疡边缘与胃窦部粘膜组织PGE2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锡类散有促进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合成PGE2的作用。

2.5 锡类散对Hp的抑杀作用

60例Hp阳性的PU患者,治疗前Ⅰ度19例,Ⅱ度13例,Ⅲ度28例,锡类散治疗后Hp转阴者38例(DU20例,GU18例),其余患者HpⅠ度17例,Ⅱ度3例,Ⅲ度2例,转阴率为63.3%。治疗后Hp分布密度明显减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2.6 锡类散对肝肾及造血和系统的影响

每例治疗前、后做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说明锡类散对肝、肾及造血系统无损害作用。

3 讨论

近年来,许多学者报道用锡类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锡类散促进PU愈合的机理可能不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胃泌素释放,锡类散可促进胃、十二指粘膜组织与血中PGE2含量升高。不论天然合成的或人工合成的PGE2衍生物,都可阻止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用双盲法研究口服PGE2衍生物,有明显加速PU愈合的作用,其效果与西咪替丁相似。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都证明,PGE2具有防止溃疡形成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总之,锡类散之所以能使溃疡愈合,可能与该药促进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合成PGE2有关,这是促进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p感染在PU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清除该菌可使溃疡愈合,并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本资料证实,锡类散治疗PU不但能使溃疡愈合,而且能使Hp转阴(转阴率63.3%),分布密度减低,证明锡类散能抑制Hp的生长和繁殖,并能清除该菌。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1. 锡类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 锡克试验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3. 锡磷脂丸《是斋百一选方》
  4. 锡克试验毒素使用说明书《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5. 锡饧不辨《趣味中医》
  6. 锡饼《中医词典》
  7. 锡铜镜鼻《千金翼方》
  8. 《本经逢原》
  9. 锡铜镜鼻《本草经集注》
  10. 《本草纲目》
  11. 锡铜镜鼻《新修本草》
  12. 犀肉《饮食须知》
  13. 锡铜镜鼻《证类本草》
  14. 犀牛肉《饮膳正要》
  15. 溪(xī,音夕,又读qī,音七)《中医词典》
  16. 犀牛角《得配本草》
  17. 溪病《中医词典》
  18. 犀洛《名医别录》
  19. 溪毒《中医词典》
  20. 犀洛《证类本草》
  21. 溪毒方二十一首《外台秘要》
  22. 犀洛《新修本草》
  23. 溪狗《证类本草》
  24. 犀洛《千金翼方》
  25. 溪谷《中医名词词典》
  26. 犀角饮子《备急千金要方》
  27. 溪谷《中医词典》
  28. 犀角饮《冯氏锦囊秘录》
  29. 溪鬼虫《证类本草》
  30. 犀角旋复花汤方《备急千金要方》
  31. 溪温《中医词典》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