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组织病理学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再次在胃内发现弯曲样细菌以来,众多学者对这一细菌(现称之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该菌在胃部疾病中的致病作用做了一定的阐明,认为Hp的感染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非溃疡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可能有关。自1985年到1987年,我们共对693例各种胃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胃粘膜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探讨Hp在胃部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为因上消化道主诉而接受纤维胃镜检查的693例患者,其中男性478例,女性215例;年龄范围24岁~68岁,平均42岁。经胃粘膜病理学检查确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3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者393例,其中伴有肠化和(或)不典型增生者144例。

1.2 方法

活检标本98份均取距幽门3cm~5cm处的胃窦小弯粘膜组织,我们选用巧克力和血琼脂平板培养基进行培养,每次活检后,立即将活检组织投入无菌输送液中(50%葡萄糖:生理盐水=1:3),在2h内进行培养。每次培养时,先将活检组织在无菌生理盐水中轻轻漂洗,以除去粘膜表面的杂质成分,待清洗2min~3min后,用高压灭菌的小剪刀将组织剪碎,将组织接种环接种于平板上,继而投入烛缸,在微氧、37°C条件下培养5d~7d。693例胃窦小弯粘膜活检组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目前认为,除Warthin-Starry染色法以外,HE染色法亦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测方法。我们选用HE染色法观察幽门菌,同时将胃炎患者胃粘膜内淋巴细胞浸润分为1级~3级,1级为局部视野内有个别稀疏的淋巴细胞;2级为淋巴细胞数目介于1级~3级之间;3级为视野布满淋巴细胞或有淋巴滤泡形成。在低倍镜视野下观察到有多形核白细胞称为炎症急性化。

本组对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选用三钾二枸橼酸铋(TDB,De-Nol荷兰Gist-brcoades公司馈赠)治疗28d后,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结合病理研究,探讨TDB的疗效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上述结果均经X2或团体t检验处理,求出其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分离培养98份样本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者59例(表1),其中慢性胃炎51例,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32例,占62.7%,其中以浅表性胃炎的阳性率最高,达91.3%。消化性溃疡47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者27例,占57.4%,消化性溃疡并发浅表性胃炎者,阳性率仅50.0%。细菌菌落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培养5d后,菌落直径一般在2mm~3mm,不产生色素,在多数呈单个菌落。生化特性:尿素酶(+),过氧化物酶(+),能产生H2S,Gram染色阴性。

表1 慢性胃炎中Hp培养结果

诊断nHp+
阳性数%
单纯性胃炎浅表性胃炎232191.3
单纯萎缩性胃炎17741.2
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间变11436.4
溃疡并发胃炎浅表性胃炎28145.0
萎缩性胃炎10770.0
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间变9666.7

幽门螺杆菌可在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窦粘膜中检出,结果见表2。

表2 Hp检出率

病理诊断nHp+
阳性n%
浅表性胃炎30027391.0b
萎缩性胃炎24910240.9
萎缩性胃炎   
伴肠化生或间变1443625.0

bP<0.01。

根据如前所述的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将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的关系统计如下(表3)。

表3 幽门螺杆菌与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

淋巴细胞nHp+
浸润程度n%
1级14410592.1
2级1266653.4
3级1403021.4

本组随机选用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以De-Nol治疗,每次120mg饭前半小时口服,每日3次,睡前再服120mg,共28d为1疗程,治疗前后用TDB复查,并作活检。治疗前细菌阳性15例(83.3%),治疗28d后溃疡愈合者17例,愈合率94.4%,另1例为复合溃疡,其球部溃疡愈合,而胃溃疡缩小。全部复查幽门螺杆菌,结果15例治疗前为阳性者中,有12例(77.8%)患者细菌消失,同时伴有组织形态学的改善。

3 讨论

慢性胃炎可发生于胃窦或胃体部,其中常见为浅表性胃炎,后者胃粘膜腺体萎缩,并可出现肠腺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1983年以来一些研究表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关。本研究进一步表明,Hp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分离阳性较高,以单纯浅表性胃炎检出率最高(91.3%,P<0.05)。细菌阳性的切片中,有多核细胞(PMN)明显浸润者可达92.3%,表明Hp和浅表性炎症关系甚为密切,尤其是与炎症急性化有关。胃粘膜组织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各种慢性胃炎切片中,同样以浅表性胃炎的阳性率为最高(见表2),经统计学处理,三者相关非常显著(P<0.001)。因此,我们认为,Hp感染对胃粘膜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产生慢性胃炎,细菌本身直接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产生尚有疑问。我们的资料还初步表明,细菌在浅表性胃炎(91%)、单纯性胃炎(40.9%)及萎缩性胃炎肠化或不典型增生(25%)中的阳性率是逐渐递减的。可见,胃部慢性炎症的发展呈一个动态变化,而Hp感染可能是一个起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则可能是有其他因子参与,如自身免疫机制,出现抗壁细胞抗体等。

Hp与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表3),淋巴细胞浸润数增多,Hp阳性者就越少(p<0.01),由此可见,局部免疫反应在清除细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有些研究表明,Hp对抗消化性溃疡药TDB敏感,受体阻断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它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病情缓解,溃疡愈合,但停药后复发率却明显高于TDO。我们对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TDB治疗4W后,77.8%患者细菌转阴,同时还伴有粘膜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善,但是,关于Hp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愈合及其复发率的影响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1.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组织病理学《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上皮超威结构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4.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5. 幽门螺杆菌与幽门前区糜烂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6.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7. 幽门螺杆菌与幽门前区糜烂性病变《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8.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患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9. 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分布《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0.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1. 幽门螺杆菌在人体内存在的特点《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2.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3. 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作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4. 幽门螺杆菌与胃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5. 幽门螺杆菌在双相培养基中生长的特性《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6.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7. 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8.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流行病学关系及致癌机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9. 幽门螺杆菌在诊治胃部疾病中的意义《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0.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1. 幽门螺杆菌长期保存后染色体DNA酶切图谱的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2.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3. 幽门螺杆菌诊断试纸的应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4. 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炎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5. 幽明《中医词典》
  26. 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的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7. 幽痈《中医词典》
  28.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9. 幽痈《医宗金鉴》
  30.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癌的关系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1. 幽痈《外科心法要诀》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