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探讨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后,大量研究表明,Hp与胃和十二指肠疾病有密切关系。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Hp检出率较高。本文对221例胃镜和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Hp阳性与同时合并出现胃十二指肠病变的关系,以及探讨胆汁返流、胃蠕动亢强等对比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221例胃十二指肠病变而行胃镜检查的病人,男131例,女90例。平均年龄39岁;平均病程4.8年,<5年者129例,≥5年者92例。

1.2 方法

对临床上有消化道症状者用Olympus GIF—XQ20型胃镜检查,以Olympus FB—25活检钳取胃粘膜组织。胃窦距幽门5cm内,胃体大、小弯、十二指肠球部及各溃疡边缘各一块,作常规病理诊断和行0.25%碱性复红染色油镜下检Hp。按1987年全国胃癌研究会(济南)病理学组新订标准和1982年厦门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分型标准等观察定级。

统计学处理均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全部221例病人中,检出Hp者154例,检出率为69.68%,男95例,女59例,结合性别在本组资料中的比例。提示Hp感染率与性别无关(P>0.05)。胃窦部检出Hp者151例,体部者58例,球部者7例,三者之间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Hp检出率按胃窦、胃体、球部顺序递减。合并胃十二指肠病变(即DI/DU合并CSG/CAG/CS—AG/GU)者,Hp检出率较高(表1,P<0.01),并且Hp感染后容易合并出现胃十二指肠病变(如表2示,P<0.05)。病程≥5年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病程<5年者(P<0.01),而病程与合并发生胃十二指肠病变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胆汁返流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表1,P>0.05),胆汁返流时虽然合并胃十二指肠病变率有增高之趋势,但两者并无直接相关性(表2,P>0.05)。

表1 Hp阳性和内镜病理情况

肠化n胃十二指肠病变胆汁返流胃蠕动亢强
Hp阳性154902651
全部病例2211014775

表2 合并胃十二指肠病变和全部病例内镜、病理情况

分类Hp阳性胆汁返流胃蠕动亢强
胃十二指肠病变n=101902430
全部病例n=2211544775

Hp感染与胃蠕动亢强无明显相关性(表1,P>0.05),胃蠕动亢强有使合并胃十二指肠病变减少之趋势,但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与Hp感染无直接相关性(表1,P>0.05)。

3 讨论

Hp感染与性别无相关性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Hp检出以胃窦居多,其中依次为胃体、球部。此特征可能是慢性胃炎中累及胃窦部较多的一个原因。Hp感染与肠化无关,因为本组资料并非都在肠化区取材,故Hp在胃粘膜有肠化时也可阳性。文献认为Hp常聚集在胃上皮细胞连接处,而不发生于肠上皮化生区。Hp感染与胆汁返流无明显相关性,胆汁和胰液相混,其中的卵磷酯转化为溶血卵磷酯,对Hp具有直接伤害作用,且胃粘膜屏障的破坏,消弱了Hp表面的粘液保护层,破坏了中性环境,使之维以生存。Hp暴露于腔表面更易被胃酸或口服抗生素杀灭。但本文作者认为,以上仅为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碱性肠液返流入胃,致整个胃腔内pH上升,碱性液破坏较轻的胃体部,粘膜屏障损害尚轻,加之近中性环境使Hp检出率的高低。

本组资料提示Hp阳性者合并胃十二指肠病变的机率较高,而Hp感染为何合并出现胃十二指肠病变者增加,机制不甚明了。如果认为与胆汁返流有关,尽管胆汁返流可使十二指肠病变合并胃内疾患有增加之可能,但一般认为Hp感染与胆汁返流无关。也即Hp感染并不能导致胆汁返流增多。有人认为Hp感染性胃窦炎使胃排空加快,致使十二指肠内pH下降,胃酸损伤十二指肠粘膜,发生胃上皮化生,Hp在化生粘膜上生长繁殖,致成炎症和溃疡。但并未得到临床肯定和实验证明,本文结果也不支持胃排空加速这一说法。或许认为与胃肠激素的变化有关,即Hp感染致胃内炎症,由于部位和炎症性质不同而出现胃泌素等的变化,如胃窦部炎症致G细胞分泌胃泌素增加(CSG时),或减少(CSG时),从而影响幽门括约肌张力,碱性肠液返流和壁细胞泌酸功能,导致胃和十二指肠病变之发生,但至今尚未见到这方面的临床验证。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大多数十二指肠的胃腺化生区可见Hp,否则即使有炎症或溃疡之发生,杯状细胞等处也无Hp,可能是胃上皮细胞上有Hp受体。本组资料球部Hp检出率很低,或许是活检未取得所需部位,既然Hp感染可以使胃炎和溃疡持续存在,十二指肠的Hp感染当然会使炎症、溃疡难愈,这样可以导致同时出现胃十二指肠病变的机率较高这一现象。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探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癌变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7.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家庭内聚集《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肠溃疡的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9.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酸分泌增加的机理《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胃镜下表现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3. 幽门螺杆菌及其感染《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炎152例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5. 幽门螺杆菌及血清胃泌素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7. 幽门螺杆菌检测的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三种检验方法的比较《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9. 幽门螺杆菌检测的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内镜下诊断及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1. 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展望《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2.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3. 幽门螺杆菌抗菌治疗后由杆状变为球形2例《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4.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治疗前后胃氨的变化《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5. 幽门螺杆菌酶类对胃粘液屏障的破坏《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7.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检测460例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8.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致病机理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9.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原的分离纯化及应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0.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短程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1. 幽门螺杆菌全菌抗原与尿素酶抗原ELISA血清学检测的应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