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残胃炎发病的关系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并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组织学半定量法,对Hp与残胃炎发生的病因学关系,残胃内各种因素对Hp生存的影响,以及Hp和胆汗反流与残胃粘膜组织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残胃炎患者(消化性溃疡术后)50例,男47例,女3例,平均年龄52.2岁,慢性胃炎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平均年龄46.2岁,两组同年龄差异无显著性。胃镜插至胃底先吸取胃液,再在吻合口、残胃体和残胃底取活检;慢性胃炎在胃窦、胃体、胃底分别取材,每例活检6~12块。

1.2 方法

活检标本作HE及A,B(pH12.5)PAS染色供组织学检查,同时作Warthin-Starry和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参照Dixon反流胃炎诊断标准和Karttunen炎细胞分级方法,将反流性病变、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程度、Hp数量各分为4级,对每级给予其级数相同的计分。同一部位胃小凹增生、间质水肿、毛细胞血管扩张充血3种病变计分之和为反流积分;同一部位炎细胞计分之和为炎症积分。抽出胃液,在1h内测定pH值;用放免法测定胆酸浓度。

2 结果

残胃炎50例中35例Hp阳性(70%);慢性胃炎40例中30例阳性(7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Hp检出率在毕氏Ⅰ、Ⅱ式间无显著差异,术后10a以上与10a以内,5a以上与5a以内在吻合口、残胃体的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慢性胃炎组Hp在胃窦、胃体、胃底部的检出率分别为52.5%,65.0%和62.5%,各部位间无显著差异;残胃炎组Hp在吻合口、残胃体和残胃底的检出率分别为44.0%、70.2%和72.1%,吻合口较残胃体底明显为低,Hp阳性与阴性者间的反流积分差异显著,反流病变明显者Hp阳性率低。残胃炎组反流积分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Hp阳性者之炎症积分明显高于Hp阴性者,说明炎症病变与Hp感染关系密切。Hp检出率与胃液胆酸浓度与pH值间均无明显相关。反流性病变由吻合口至胃体底逐渐减轻;而炎性病变程度在残胃不同部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术后残胃内Hp检出率各家报告相关甚殊,为25%~71%。本文采用多部位定点活检法,发现吻合口的阳性率为44%,残胃体底部为70%。这是由于各作者活检部位不同所致。本文华氏Ⅰ与Ⅱ术式间Hp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与Loffeld报道一致。在胆酸浓度不同之胃液者中Hp阳性率无差异,说明在体内Hp生存不受胆酸浓度的影响。吻合口Hp检出率显著低于体底部,说明吻合口Hp检出率显著低于体底部,说明吻合口存在一个Hp转阴的过程,此与胆汗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改变胃粘膜组化特性,从而形成不利于Hp生存的微环境有关。1986年Dixon提出了反流性胃炎的半定量组织学诊断标准,他认为胃小凹增生,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急慢性炎细胞缺乏四项是反流性病变的特征。本文资料表明前三者确实可为特征,而炎细胞增多或缺乏不能作为反流之特征。反流性病变在吻合口发生率高且重,残胃体次之、残胃底最轻。且反流病变之程度与术后时间及胃液胆酸浓度间呈相关,而与Hp无关。炎症积分可反映炎性病变程度且与Hp数量呈正相关,而与胆汁反流无关。本文表明,反流性病变和炎性病变分别是由胆汁反流和Hp感染两种病因作用的结果。残胃炎的发生除与胆汁反流有关外,Hp感染也起着重要的病因作用。对残胃炎的治疗,除积极采用抗反流措施外,同时加用抗生素杀灭Hp,将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1. 幽门螺杆菌与残胃炎发病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 幽门螺杆菌与病理检查120例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 幽门螺杆菌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4. 幽门螺杆菌与NUD不良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5. 幽门螺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6. 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远期疗效《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7. 幽门螺杆菌与急性胃粘膜病变《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8. 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301例的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9. 幽门螺杆菌与溃疡病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0. 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1. 幽门螺杆菌与老年慢性胃病的相关性《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2.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若干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3. 幽门螺杆菌与老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5.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1240例护理《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6.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140例的治疗与随访《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7.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8.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镜病理性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9.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0. 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1.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新的胃病致病因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3.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癌的关系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4. 幽门螺杆菌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原菌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5.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6. 幽门螺杆菌实验室诊断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7. 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的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8.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9. 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炎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0. 幽门螺杆菌全菌抗原与尿素酶抗原ELISA血清学检测的应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1.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