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56例分析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我科自1994年2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56例,效果显着,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男51例,女5例,年龄17岁~56岁,病程均在5月~12a,其中浅表性胃炎38例,萎缩性胃炎5例,胃窦炎13例。诊断标准均依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准,所有治疗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治愈好转以胃镜检查为准。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①西医治疗:①灭滴灵片0.2g,3/d口服,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加水约10ml口服,2/d。②中医治疗:胃炎汤口服,每日1剂。处方:党参30g,丹参25g,川楝20g,黄芪20g,红花15g,川芎5g,没药15g,元胡15g,乌药15g,砂仁20g,吴茱萸10g,黄连10g,水煎服,先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用文火煎熬,连煎3次,将3次所剩药液混一起,分2次上、下午口服。根据临床症状而加减,如呕吐明显者于上方去黄连半夏苏梗各15g,如泛吐酸水者加乌贼骨20g,如便秘者加火麻仁15g,如胃中潴液、漉漉有声者加茯苓20g,如受寒凉刺激症状明显者加良姜香附各15g。

治愈好转标准 治愈:①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②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①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②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2 结果

所治56例中治愈38例,治愈率67.8%,好转18例,好转率32.2%,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时间最长为62d,最短者为21d,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未见毒副作用。

3 讨论

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为慢性胃炎之病因,50年前,从胃粘膜中发现G-弯曲杆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近10a来,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证实Hp是引起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胃窦炎的一种主要因素,这种细菌在我国感染率极高,慢性胃炎的阳性率80%~95%,它与胃炎的关系从以下五个方面已得到证实①与慢性胃窦炎密切相关。②在胃粘膜急性炎细胞浸润处存在种细菌。③细菌的密度与炎症细胞浸润数量成正相关。④直接抗Hp能逆转或使胃粘膜的急性炎症好转。⑤吞服Hp后出现实验性胃炎,人类受Hp感染后即可出现急性胃炎的表现,急性期若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会很快转变成慢性胃炎。该菌开始时寄存于胃窦的表浅粘膜内,穿透整个粘膜层分布于腺体周围,并不断向胃体扩散,造成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而发生腺体萎缩,且与胃腺肠化密切相关。有关资料表明,抗Hp的抗生素很多,且联合用药效果较好,故笔者采用灭滴灵、庆大霉素联合使用,起到了协同相加的作用,同时据实验表明,温胃散寒,健脾补气,活血化瘀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促进吸收功能,在调节机体反应性的基础上又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抗菌目的,同时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病变恢复,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以上中西医疗法结合治疗,取长补短,协同作战,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临床上收到显著疗效,且价格低廉,不受条件限制,易被患者接受,有利于基层推广使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1.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56例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国医学通史》
  3. 中西医论争《中国医学通史》
  4. 中西医结合辨治可提高疗效《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5. 中西医是否可以一元化呢?《中医之钥》
  6. 中西医汇通派《中医词典》
  7.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8. 中西医汇通的经验教训《中国医学通史》
  9. 中西医眼部主要解剖名词对照表《中医眼科学》
  10. 中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42例《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1. 中溪《中医词典》
  12. 中蜈蚣毒《外科证治全书》
  13. 中消《中医名词词典》
  14. 中乌头草乌毒《外科证治全书》
  15. 中消《中医词典》
  16. 中乌梅毒《外科证治全书》
  17. 中消《药症忌宜》
  18. 中瘟猪肉毒《奇效简便良方》
  19. 中邪门(六则)《辨证录》
  20. 中瘟牛肉毒《奇效简便良方》
  21. 中蟹毒《外科证治全书》
  22. 中瘟马肉毒《奇效简便良方》
  23. 中蟹毒《奇效简便良方》
  24. 中位数《预防医学》
  25. 中蟹毒《奇效简便良方》
  26. 中脘痛《古今医彻》
  27. 中蟹毒秘方《华佗神方》
  28. 中脘痛《中医词典》
  29. 中心摆药的现状《医院药学》
  30. 中脘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31. 中心摆药的作用《医院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