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进展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ir,Hp)是慢性B型胃炎的主要原因,与非溃疡消化不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关系密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国人无症状或健康人群Hp总感染率在33.9%~49.6%;在慢性胃炎Hp检出率为50%~80%,胃溃疡为70%~80%,十二指肠溃疡为80%~100%。但Hp感染缺乏临床表现的特征,因而目前仍主要靠实验室诊断。以前国内外诊断Hp的方法无外三大类,一是直接从胃粘膜中检测Hp,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和切片染色;二是尿素酶试验或呼吸试验诊断Hp;三是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近年来通过多项研究和方法改进,可克服某些不足之处,下面将国内Hp感染的诊断方法研究近况作一简述。

1 通过胃镜

1.1 病灶冲洗法下接涂片

组织涂片革兰染色法检测Hp感染简便、快速、敏感性可达80%以上,但也有低于50%的检出率,除与检验医师经验有关,还与取材部位和Hp数量有关。新近何松等对52例慢性胃炎患者在切取胃窦部病变区组织活检的同时,内镜下用生理盐水对病灶冲洗,将总洗液离心后制成涂片比较。结果发现涂片Hp阳性率明显高于切片方法(53.9%比38.5%),认为冲洗法覆盖面大,可广泛、反复冲洗,取材较活检更全面,可提高Hp检出率。

1.2 胃镜下直接显色法

Hp菌体内含丰富尿素酶能分解尿素,改变pH值。根据这一原理,李增灿等用粉红色素喷洒胃粘膜方法对100例慢性胃炎研究结果显示,粉红色素喷洒法着色率68%;传统切片法HP阳性率为60%;胃溃疡25例着色法阳性率80%,切片法72%;十二指肠溃疡50例,着色法阳性率90%,切片法为80%,表明切片法存在假阴性,而胃镜下直接显色法可提高Hp的检出率。

1.3 尿素酶活性测定Hp

目前诊断Hp常采用的细菌培养,组织染色及尿素酶试验等方法均需内镜取材,且方繁琐,费时,并且结果受Hp斑片状分布的影响。崔东来等根据Hp产生大量尿素酶的原理,采用尿素酶活性诊断Hp,Hp感染者尿素酶活性明显高于无Hp感染者,以尿素酶活性0.31作为截断值,其诊断H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84%和93%,而且认为尿素酶活性诊断Hp快速、简便,不受血尿素氮影响等优点,也比测定胃液尿素氮方法优越。

2 血清学

2.1 ELISA法

通过血清中Hp抗体测定Hp感染的方法比较多,有ELISA法、补体结合试验、单克隆抗体测定法、免疫印迹试验、被动血凝试验和细菌凝集试验等,尤其是ELISA法应用最广。Hp感染后很快会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体免疫,血清中出现IgG,IgA,IgM抗体,国内外多采用ELISA法检测HpIgG抗体。

2.1.1 HpIgG测定

在广州地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Hp感染率研究中,经1848例人群Hp感染分析,并经组织病理学和细菌培养比较,认为测定HpIgG抗体诊断Hp感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100%和91%。刘勤俭等对235例人群及20多个家庭Hp感染调查时,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HpIgG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4%和85%。新近童明庆等介绍了一种斑点—ELISA技术,经对18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19例儿童和22例正常成人行HpIgG抗体测定,患者组抗体检出率72.2%,与快速尿素酶法相比,符合率为83.3%,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7%和66.7%。认为本法克服了快速尿素酶法需胃镜取材的缺点,因而较适合临床Hp感染的初筛检查和流行病学研究。

2.1.2 HpIgA测定

最近王正祥等经用间接ELISA法检查血清HpIgG抗体和IgA抗体比较,结果在胃炎抗HpIgG阳性率达82.3%(93/113);Hp现感染率74.3%(84/113);在抗HpIgG阳性标本中有11.8%(11/93)经Hp培养和(或)涂片阳性,而在抗HpIgA阳性标本中仅2.6%(2/78)经Hp培养和(或)涂片阴性,因而认为抗HpIgA升高比抗HpIgG升高更能反映机体正被Hp感染.可作为Hp现感染的诊断指标,而抗HpIgG可作为胃炎患者初筛及Hp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

2.1.3 尿素酶检测

在行ELISA试验时最重要的是抗原的选择,以前使用的一些抗原制备是应用全菌或全菌超声粉碎物作抗原,这种抗原制备含有多种菌体及鞭毛蛋白,其中有些物质或不具备抗原性、或为其它菌种所共有,如Hp与空肠弯曲菌有血清交叉反应等因素。因而试验的敏感性高,但缺乏特异性,酸提取法虽较纯净,但特异性和敏感性不理想。有研究人员,采用柱层析法纯化了Hp的尿素酶,并用该尿素酶作ELISA测定包被抗原,对120例有消化不良症状的血清进行检测,平均光密度值在Hp阳性组明显高于Hp阴性组,如以0.3光密度值为标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91%。因而认为用尿素酶作为抗原应用于ELISA试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2.1.4 单克隆抗体测定法

有研究人员介绍了HpmAbs(单克隆抗体)免疫过氧化物酶染以法诊断Hp感染,用ELISA法将HpmAbs与已知细菌反应,结果HpA值明显高于其它细菌,因而认为HpmAbs为Hp分离纯化后的鉴定提供了手段。

2.2 聚合酶链反应法

诊断Hp感染的方法很多,但他们有一共同特点是不能达到足够的敏感性,尤其是不能准确判断治疗后Hp是否被彻底清除。王蔚虹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探讨其在Hp诊断和评价治疗后根治效果中的意义,结果PCR方法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的Hp,简便、快速、具有高度敏感性,可检出最小HpDNA量为0.1pg,特异性达100%,对其它细菌及无Hp感染人胃粘膜呈阴性反应。PCR用于Hp感染诊断与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及银染色法比较,更敏感,而且PCR可检出常规方法不能检出的Hp。杨海涛等将巢式PCR在牙斑中检出Hp,其特异性达100%,敏感性达到可检测0.1fg细菌DNA的水平。

由于不同实验方法可得出不同结论,因而需要正确加以评价。如牙斑中存在Hp是否为主要传染源意见尚不一致。1991年Desai等用尿素酶试验对43例消化不良患者的牙斑中、胃窦及胃粘膜标本标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8%,67%和70%,认为牙斑中Hp是主要传染源。宋群生等用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和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和电镜观察,也发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胃癌等患者牙斑中可有大量Hp存在,其形态学、生化特性和免疫特性均与胃粘膜Hp相似。从牙斑的直接快速尿互酶试验和抗Hp免疫荧光抗体染色结果看,胃粘膜上有Hp,牙斑中也有Hp ;胃粘膜上未发现Hp者,牙斑中也有Hp寄生,且牙斑中的Hp数量、密度均高于胃粘膜。但相反意见认为,Hp有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使pH升高,当pH高于6.8时,酚红由黄色变红色,而单纯口腔内的pH值足以使尿素酶试验呈阳性结果并不能肯定是Hp感染。根据对21例患者用N-PCR法测定胃粘膜Hp 阳性者,8例牙斑中也检出Hp,而胃粘膜阴性者,牙斑Hp均阴性,提示牙斑中仅有少量Hp存在。

3 核素标记呼气试验

Hp具有较强的内源性尿素酶,能分解胃内及核素标记的尿素,产生CO2和NH3,CO2被吸收后经肺呼出,因此只需分析呼气中的14C或13C即可诊断Hp的存在。国内也采用13C-尿素为示踪剂诊断Hp感染,认为具有较好诊断价值,但受技术条件和价格所限,不适合国内,尤其基层医院开展。

综上的述,Hp感染的诊断方法比较多,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酶活性试验、直接显色法、涂片革兰染色法、组织切片染色等简便、易行;血清学检查尤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而PCR主法对判断治疗后Hp的根除情况更为准确,不同研究目的,采用不同方法似乎更妥善。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书籍目录
  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致病机理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治疗前后胃氨的变化《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短程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5.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7. 幽门螺杆菌感染内镜下诊断及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8. 幽门螺杆菌感染947例临床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三种检验方法的比较《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845例检测结果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2.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炎152例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4.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胃镜下表现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6.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8. 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肠溃疡的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0. 幽门螺杆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2.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与致病性《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4.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现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6. 幽门螺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探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8. 幽门螺杆菌的SDSP-AGE及免疫印渍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癌变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0. 幽门螺杆菌1min尿素酶试验与细菌染色检查对比《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