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二)循环系统

《病理生理学》书籍目录

低张性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血流分布改变、肺血管收缩与毛细血管增生

1、心输出量增加 有报道进入高原(6100m)30天的人,其心输出量比平原居民高2~3倍。在高原久住后,心输出量逐渐减少。心输出量增加可提高全身组织的供氧量,故对急性缺氧有一定的代偿意义。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1)心率加快:过去认为心率加快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刺激反射性地引起。但有人实验,在控制呼吸不变的情况下,缺氧刺激血管化学感受器却使心率变慢。因此缺氧时心率加快很可能是通气增加所致肺膨胀对肺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通过交感神经引起的。

然而呼吸运动过深反而通过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2)心收缩性增强:缺氧作为一种应激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心收缩性增强。

(3)静脉回流量增加:胸廓呼吸运动及心脏活动增强,可导致静脉回流量增加和心输出量增多。

2、血流分布改变器官血流量取决于血液灌注的压力(即动、静脉压差)和器官血流的阻力。后者主要取决于开放的血管数量与内径大小。缺氧时,一方面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血管收缩;另一方面局部组织因缺氧产生的乳酸、腺苷等代谢产物则使血管扩张。这两种作用的平衡关系决定器官的血管是收缩或扩张,以及血流量是减少或增多。急性缺氧时,皮肤、腹腔内脏交感神经兴奋,缩血管作用占优势,故血管收缩;而心、脑血管因以局部组织代谢的产物的扩血管作用为主,故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这种血流分布的改变显然对于保证生命重要器官缺氧的供应是有利的。

心肌活动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氧代谢。心脏重量约占体重之0.4~0.5%,静息时冠脉流量约占心输出量之4~5%,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12ml%,表明心肌耗氧量大,由单位容积血液摄取的氧量多。心肌缺氧时,进一步提高对单位容积血液中氧的摄取率很有限,主要依靠扩张冠状血管以增加心肌的供氧。冠脉扩张由局部代谢产物(腺苷、H+、K+、PGI2等)与冠脉平滑肌中β—肾上腺能受体占优势所致,其中腺苷的作用最为重要。当心肌细胞缺氧时,由ATP、ADP生成的AMP增多,AMP在5—核苷酸酶的作用下,脱去磷酸,形成腺苷。腺苷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作用于冠状血管,使之扩张。通常组织液中的腺苷大部分进入细胞,重新磷酸化生成AMP,一部分被腺苷脱氨酶灭活。缺氧时,腺苷脱氨酶活性可能降低,这也是局部腺苷增多的一个原因。

3、肺血管收缩肺血管直接对缺氧的反应与体血管相反。肺泡缺氧及混合静脉血的氧分压降低都引起肺小动脉收缩,从而使缺氧的肺泡的血流量减少。如果是由肺泡通气量减少引起的肺泡缺氧,则肺血管的收缩反应有利于维持肺泡通气与血流的适当比例,使流经这部分肺泡的血液仍能获得较充分的氧,从而可维持较高的PaO2。此外,正常情况下由于重力作用,通过肺尖部的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的比值过大,肺泡气中氧不能充分地被血液运走。当缺氧引起较广泛的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动脉压升高时,肺上部的血流增加,肺上部的肺泡通气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的机制较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研究结果也有矛盾。当前具倾向性的观点:①交感神经作用:缺氧所致交感神经兴奋可作用于肺血管的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反应。②体液因素作用:缺氧可促使肺组织内肥大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释放组胺、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血管活性物质,其中有的能收缩肺血管,如白三烯(leukotriene,LTs)、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前列腺素F2a(prostaglandin F2a,PGF2a)等,有的扩张血管,如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1 PGE1)等。在肺血管收缩反应中,缩血管物质生成与释放增加,起介导作用;扩血管物质的生成与释放也可增加,起调节作用。两者力量对比决定肺血管收缩反应的强度。组胺作用于H1受体使肺血管收缩,作用于H2受体则使之扩张。在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中,组胺释放增多,主要作用于H2受体以限制肺血管的收缩。③缺氧直接对血管平滑肌作用:缺氧使平滑肌细胞膜对Na+、Ca2+的通透性增高,促使Na+、Ca2+的通透性增高,促使Na+、Ca2+内流,导致肌细胞兴奋性与收缩性增高。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看来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毛细血管增生长期慢性缺氧可促使毛细血管增生。尤其是脑、心脏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增生更显著。毛细血管的密度增加可缩短血氧弥散至细胞的距离,增加对细胞的供氧量。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病理生理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病理生理学》书籍目录
  1. 循环系统《病理生理学》
  2. 循环器《止园医话》
  3. 循环系统《人体解剖学》
  4.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5. 循环系统《组织学与胚胎学》
  6. 循环抗凝物《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7. 循环系统《儿科学》
  8. 循环功能障碍《病理生理学》
  9. 循环系统变化《病理生理学》
  10. 循环功能——休克《病理生理学》
  11. 循环系统的X线诊断《放射诊断学》
  12. 循法《中医词典》
  13.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心脏病学》
  14. 《中医名词词典》
  15. 循环系统疾病研究的进展《心脏病学》
  16. 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急诊医学》
  17. 循环系统总论《心脏病学》
  18. 荨麻疹(风疹块)《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9. 循环性缺氧《病理生理学》
  20. 荨麻疹《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21. 循环障碍《病理学》
  22. 荨麻疹《自我调养巧治病》
  23. 循脊《中医词典》
  24. 荨麻疹《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25. 循际《中医词典》
  26. 荨麻疹《百病自测》
  27. 循经传《中医词典》
  28. 荨麻疹《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9. 循经感传现象《中医词典》
  30. 荨麻疹《急诊医学》
  31. 循经接气法《中医词典》

《病理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