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病理生理学的指导思想
学习和研究病理生理学,如同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一样,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论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或矛盾的法则,去研究疾病中的各种问题。唯有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疾病,才能避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才能避免机械地片面地理解疾病。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应当特别注意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辩证地认识病因中原因和条件的应用
例如,就肺炎球菌性肺炎的病因而言,在肺炎双球菌侵入呼吸道后,还不一定能引起肺炎。只有当机体因受寒、饥饿、疲劳或醉洒等因素使呼吸道的防御屏障包括免疫功能遭到削弱,以致机体在与病菌的相互作用中不能排除或消灭病菌时,才会发生肺炎。在这里,肺炎双球菌是疾病的原因,而受寒、饥饿、疲劳或醉洒等因素则属于疾病的条件。可以看出,原因是引起相应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某些条件则是在原因作用于机体或侵入机体的前提下,决定某些疾病是否发生的因素。正确认识和区分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正确进行疾病的防治,有很重要的意义(参阅第二章)。
(二)必须认识疾病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肺炎双球菌侵入肺泡引起肺炎的最初阶段,患部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扩张,血管内液体进入肺泡而形成水肿液,继而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原亦从血管内渗出而进入肺泡,纤维蛋白原在肺泡内转变为纤维蛋白而使肺泡陷于实变;最后,由于大量白细胞实变肺泡并释出蛋白水解酶而使纤维蛋白溶解,肺泡内液体继而被吸收或咳出,患部肺泡的呼吸功能乃得以恢复。与在许多其他疾病时一样,推动肺炎不断运动发展的动力是损害同机体的抗损害反应之间的矛盾斗争:肺泡内纤维蛋白的形成可以阻止肺炎双球菌继续蔓延,白细胞大量进入肺泡,可以消灭病原菌并有助于肺泡恢复通气,这些,再加上特异性抗体的形成等等,无疑都是重要的抗损害反应。正确认识疾病的运动发展,正确区分许多疾病中推动疾病运动发展的损害与抗损害的反应及其相互斗争的规律,往往是正确处理疾病的重要基础。此外,也应当认识,正确而及时的治疗措施也可以能动地改变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例如,在肺炎的早期,可以通过抗菌素的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来消灭病原菌,通过一般支持疗法来协助和加强机体的抗损害反应,从而可以使肺炎的发展过程大大缩短,患者乃得以更快地恢复健康。
(三)必须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和局部变化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各种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不是彼此孤立的。正常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正常的形态结构和代谢过程,便不可能有正常的机能;反之,没有正常的代谢过程和机能活动,细胞和组织将不可能不断地自我更新,其正常结构也将不能维持。结构破坏或代谢异常的肌肉固然不能正常地收缩,而缺氧所致的代谢障碍也将引起肌肉组织的结构破坏;长期瘫痪的肌肉也将发生萎缩。在所有疾病中,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异常变化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例如,肺炎球菌性肺炎时,患部肺泡由于充满纤维蛋而无气实变,这种形态结构的变化就使患部肺泡丧失通气功能,其结果可引起全身缺氧和代谢变化。
无论是在正常或患病时,机能的任一局部与全身之间,以及各个局部之间,都是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孤立地看待疾病时的局部变化或全身变化,否认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前文已经提到,肺炎时患部的肺泡实变,可以引起全身缺氧,炎症区代谢产物吸收后对骨髓的刺激,是使全身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的重要因素,而全身血液中白细胞的增多又有利于白细胞更多地进入肺部炎症区,从而起吞噬、杀菌、溶解肺泡内纤维蛋白等作用,使病变趋向愈复。

- 学习和研究病理生理学的指导思想《病理生理学》
- 学习和记忆的机制《生理学》
- 学习困难《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学习和记忆《生理学》
- 学校《医学心理学》
- 学习的形式《生理学》
- 学医便读《中医词典》
- 学习的方法和要求《中医养生学》
- 学医说《研经言》
-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与任务《传染病》
- 学医宜慎《冷庐医话》
- 学五运六气纲领《古今医统大全》
- 学诊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学问的传承《思考中医》
- 雪蚕《本经逢原》
- 学木核《名医别录》
- 雪貂《实验动物科学》
- 学木核《证类本草》
- 雪羹汤《老年百病防治》
- 学木核《新修本草》
- 雪羹汤(《古方选注》)《中医饮食营养学》
- 学木核《千金翼方》
- 雪红汤《食物疗法》
- 学龄前期保健《中医儿科学》
- 雪花莲子《保健药膳》
- 学龄前期《中医儿科学》
- 雪煎《备急千金要方》
- 学龄期保健《中医儿科学》
- 雪口《中医词典》
- 学龄期《中医儿科学》
- 雪里青《本草从新》
《病理生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疾病概论
- 第三章 缺氧
- 第四章 发热
-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 第六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 第五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一节 正常平衡的调节
- 第二节 平衡失调的检测指标
- 第三节 酸中毒
- 第四节 碱中毒
-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障碍
- 第六节 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七章 水肿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 第八章 应激
-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十章 休克
-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第三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四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一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及高血压
-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
-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高血压
- 一、高血压的分类
- 二、高血压的原因和机制
- 三、高血压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 四、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三章 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
-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 一、气体代谢变化
- (一)PaO[XB]2[/XB]下降PaCO[XB]2[/XB]上升,二者成一定比例关系
- (二)PaO[XB]2[/XB]下降而Paco[XB]2[/XB]变动不大
- (三)PaO[XB]2[/XB]下降,Paco[XB]2[/XB]升高,二者变化不成一定比例关系
- (四)Pao[XB]2[/XB]下降,Paco[XB]2[/XB]也明显下降
-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 三、呼吸系统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 五、循环系统变化
- 六、肾功能变化
- 七、胃肠道变化
-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及代谢变化
- 第四节 尿毒症
- 第十五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
-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 二、血清酶的改变
- 三、生物转化和排泄功能的变化
- 四、肝性脑病(肝性昏迷)
- 第二节 黄 疸
- 一、黄疸的概念
- 二、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 三、胆色素代谢障碍的基本环节及各型黄疸胆色素代谢的特点
- 第三节 肝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
- 第十六章 死亡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