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突然丧失舒缩功能,不能射出足够的血液以供给脑的需要。此时心脏可以是完全停止活动,也可能是处于心室纤维性颤动状态。临床上以后者为多见。
1.心跳骤停的临床上表现:病员突然惊厥、昏迷;呼吸呈喘息状或呼吸停止;瞳孔扩大;眼球偏斜;皮肤粘膜呈死灰色;心跳及动脉搏动消失等,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两大症状;即突然意识丧失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凡具备此二症状者,即可诊断心跳骤停。其他指征均不确切,仅供参考。
2.心跳骤停的原因有两大类:
(1)原发性心脏疾患: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跳骤停的最常见原因,例如冠心病。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炎、心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2)心外疾患:包括各种急性窒息、各型休克、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麻醉及手术意外等情况。
3.心跳骤停的原理较复杂,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例如机械性剌激气管、肺门、心脏、肠系膜等内脏器官时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窦房结及其它室上的起搏点,以致引起心跳骤停。如胸部或腹部手术时可见。
(2)严重缺氧:例如大出血、麻醉意外等。此时除缺氧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外,心肌处于无氧状态,局部发生酸中毒及钾离子释放,结果导致心自律性传导性受抑制,最后发生停搏。
(3)CO2贮留和酸中毒:例如窒息时。CO2和酸性产物的贮留可兴奋迷走神经,此外它们也可抑制心肌特殊组织的传导性,导致异位节律。并抑制心肌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直接减弱心肌收缩力,终导致心跳停止。
(4)电解质紊乱:心肌细胞功能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变化密切相关,例如不论高血钾还是低血钾,严重时均可导致心跳停止或心室纤颤。参阅第五章。
(5)其它:例如电击时,电流通过心脏引起心室颤动或心肌变性坏死、断裂,从而心跳骤停。又如心跳中枢衰竭时也可致心跳骤停。

- 心跳骤停《病理生理学》
- 心跳骤停《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心跳骤停院外复苏技术《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心跳心忙《医林改错》
- 心痛《评琴书屋医略》
- 心跳心慌《中医词典》
- 心痛《医法圆通》
- 心跳《医学集成》
- 心痛《千金翼方》
- 心所生病《幼科发挥》
- 心痛《医理真传》
- 心损《中医词典》
- 心痛《圣济总录》
- 心忪《中医词典》
- 心痛《傅青主女科》
- 心死脏《中医词典》
- 心痛《中医词典》
- 心说《医学三字经》
- 心痛《杂病治例》
- 心说《医学实在易》
- 心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心水《中医词典》
- 心痛《重订灵兰要览》
- 心衰愈后呃逆《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心痛《女科秘旨》
- 心衰愈后呃逆《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心痛《医学纲目》
- 心术《古今医彻》
- 心痛《医学纲目》
- 心手少阴之脉《经络考》
- 心痛《医学纲目》
《病理生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疾病概论
- 第三章 缺氧
- 第四章 发热
-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 第六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 第五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一节 正常平衡的调节
- 第二节 平衡失调的检测指标
- 第三节 酸中毒
- 第四节 碱中毒
-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障碍
- 第六节 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七章 水肿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 第八章 应激
-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十章 休克
-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第三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四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一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及高血压
-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
-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高血压
- 一、高血压的分类
- 二、高血压的原因和机制
- 三、高血压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 四、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三章 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
-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 一、气体代谢变化
- (一)PaO[XB]2[/XB]下降PaCO[XB]2[/XB]上升,二者成一定比例关系
- (二)PaO[XB]2[/XB]下降而Paco[XB]2[/XB]变动不大
- (三)PaO[XB]2[/XB]下降,Paco[XB]2[/XB]升高,二者变化不成一定比例关系
- (四)Pao[XB]2[/XB]下降,Paco[XB]2[/XB]也明显下降
-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 三、呼吸系统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 五、循环系统变化
- 六、肾功能变化
- 七、胃肠道变化
-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及代谢变化
- 第四节 尿毒症
- 第十五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
-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 二、血清酶的改变
- 三、生物转化和排泄功能的变化
- 四、肝性脑病(肝性昏迷)
- 第二节 黄 疸
- 一、黄疸的概念
- 二、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 三、胆色素代谢障碍的基本环节及各型黄疸胆色素代谢的特点
- 第三节 肝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
- 第十六章 死亡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