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间液增多

《病理生理学》书籍目录

组织间液生成和回收的平衡,受血管内外诸因素的调控。这些因素之一的失常或两个以上同时或先后失常,就可使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组织间液生成过多或回收过少,或两者兼有,其结果都可使组织间液过多积聚而形成水肿。这些基本因素是:

1.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毛细血管内的流体静压大于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前者减去后者的值就是有效流体静压。因而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可导致有效滤过压增高(有效滤过压等于有效流体静压减去有效胶体渗透压),它有利于毛细血管血浆的滤出而不利于组织间液的回收。全身或局部的静脉压升高,是有效流体静压增高的主要成因。静脉压升高可逆向转递到微静脉和毛细血管静脉端,使后者的流体静压增高,有效流体静压便随之增高。

局部静脉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血栓阻塞静脉腔,肿瘤或瘢痕压迫静脉壁等;全身体循环静脉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右心衰竭;而肺静脉压增高的常见原因则是左心衰竭

2.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血浆和组织间液中都含有能产生渗透作用的物质,故血管内外都有渗透压,渗透压有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之分,前者产自晶体物质尤其电解质;后者主要产自蛋白质。由于晶体物质能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故对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影响不大。在血管内外液体交换中,限制血浆液体由毛血细管向外滤出的主要力量,是有效胶体渗透压,它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去组织间液体渗透压的差值。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白蛋白的浓度,白蛋白比球蛋白有较大的渗透压,每克可形成0.73kPa(5.5mmHg)的胶体渗透压,而每克球蛋白则仅形成0.19kPa(1.4mmHg)的胶体渗透压。据以往统计,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3.33kPa(25mmHg),而后来Cuyton所用的数据则按3.72kPa(28mmHg)计算。因组织间液的蛋白质含量很少,其胶体渗透压仅约0.67kPa(5mmHg),故有效胶体渗透压约等于3.72-0.67=3.05kPa(28-5=23mmHg)。这既是对抗血浆液体毛细血管滤出的主要力量,也是促进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回收的力量。因而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将导致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增多和静脉端回收减少,有利于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以下三种基本情况可引起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1)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当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浓度下降时,因血浆胶体渗透压相应下降,有效胶体渗透压也随之下降,严重时可引起水肿。引起水肿的血浆白蛋白临界浓度,有人认为大约是2.0g%。但一般难确定,因往往不是单因素引起水肿。据报道,有的人即使血浆白蛋白浓度降至0.5g%,也不出现水肿。血浆蛋白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蛋白质丢失: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蛋白质丢失性肠病时蛋白丢失于肠腔中而随粪排出;②合成障碍:见于肝实质严重损害(如肝硬变)或营养不良;③大量钠水滞留或输入大量非胶体溶液时使蛋白稀释。

(2)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正常毛细血管只容许微量血浆蛋白滤出,平均不超过5%,其它微血管则完全不容许蛋白滤过,因而毛细血管内外胶体渗透压梯度很大。但当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时,血浆蛋白不仅可随液体从毛细血管壁滤出,也可从其它微血管尤其微静脉壁滤出,其结果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内的胶体渗透压下降,而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则上升,使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此时如淋巴回流不足以阻止组织间液积聚,就出现水肿。渗出性炎症时,炎症区的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最曲型,故其水肿液所含蛋白质浓度较高,可达3~6g%。

(3)组织间液中蛋白积聚:正常组织间液只含小量蛋白质,平均0.4~0.6g%,但各器官组织有较大差别。这些蛋白质通常由淋巴携带经淋巴管排入体静脉,故不致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且当淋巴加速时这种运输还不能加强。因而蛋白质在组织间液中积聚的原因,主要是微血管滤出增多并超过淋巴引流速度,以及淋巴回流受阻(详下)。

3.淋巴回流受阻平常淋巴管畅通,不仅能把滤出略多于回收而剩余的液体及所含小量蛋白质,输送回到血液循环中,而且在组织间液生成增多时,还能代偿地加强回流,把增多的组织间液排流出去,以防止液体在组织间隙中过多积聚,故可把它看成一种重要的抗水肿因素。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当淋巴干道有了阻塞,使淋巴回流受阻或不能代偿地加强回流时,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就可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形成淋巴水肿(lymphedema)。发生这种水肿时,非蛋白液体可由毛细血管回收,但蛋白质却可滞积,浓度可过3~5g%。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病理生理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病理生理学》书籍目录
  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间液增多《病理生理学》
  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病理生理学》
  3. 血管升压素《生理学》
  4.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动脉粥样硬化》
  5. 血管受压《骨科学》
  6.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生理学》
  7. 血管损伤的处理《骨科学》
  8.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病理学》
  9. 血管损伤的类型《骨科学》
  10. 血管瘤《眼科学》
  11. 血管损伤的诊断《骨科学》
  12. 血管瘤《口腔科学》
  13. 血管通透性升高《病理学》
  14. 血管瘤《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15. 血管系《人体解剖学》
  16. 血管瘤《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7. 血管细胞培养的鉴定《动脉粥样硬化》
  18. 血管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9. 血管性疾患导致肾脏的损害《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20. 血管扩张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理学》
  21. 血管性水肿《急诊医学》
  22. 血管扩张剂、其他降压药、抗心绞痛药《急诊医学》
  23. 血管性水肿《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4. 血管痉挛《骨科学》
  25. 血灌瞳人《中医词典》
  26. 血管紧张素Ⅱ的促生长作用《药理学》
  27. 血灌瞳人《银海精微》
  28. 血管紧张素Ⅱ《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29. 血灌瞳人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
  30.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药理学》
  31. 血灌瞳仁《明目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