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分类方法也不一,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是: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1.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
2.创伤性休克严重创伤特别是在伴有一定量出血时常引起休克,称为创伤性休克(traumaticshock)。
3.烧伤性休克大面积烧伤伴有大量血浆丧失者常导致烧伤性休克(burn shock)。
4.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在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休克中,细菌的内毒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故亦称内毒素性休克(endotoxin shock)或中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常伴有败血症,故又称败血症性休克(septic shock)。
5.心源性休克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等常可导致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
6.过敏性休克给某些有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7.神经源性休克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等可引起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shock)。
二、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
尽管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但休克的始动环节不外乎血容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或心脏泵血功能严重障碍。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和微循环流量减少;或由于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血容量扩大,血容量相对不足,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据此,可将休克作如下的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的始动发病环节是血容量减少。快速大量失血、大面积烧伤所致的大量血浆丧失、大量出汗、严重腹泻或呕吐等情况所引起的大量体液丧失都可使血容量急剧减少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2.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的始动发病环节是心输出量的急剧减少,常见于大范围心肌梗塞(梗塞范围超过左心室体积的40%),也可由严重的心肌弥漫性病变如急性心肌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过度的心动过速、心包填塞等所引起。
3.血管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的始动发病环节是外周血管(主要是微小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容量扩大。属此者有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等。此时血容量和心泵功能可能正常,但由于广泛的小血管扩张和血管床扩大,大量血液淤积在外周微血管中而使回心血量减少。
三、按休克时血液的动力学的特点分类
1.低排高阻型休克亦称低动力型休克(hypodynamic shock),其血液动力学特点是心脏排血量低,而总外周血管阻力高。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皮肤温度降低,故又称为“冷性休克(coldshock)”。本型休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创伤性和大多数感染性休克均属本类。
2.高排低阻型休克亦称高动力型休克(hyperdynamic shock),其血液动力学特点是总外周血管阻力低,心脏排血量高。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使皮肤温度升高,故亦称“温性休克(warmshock)”。部分感染性休克属本类。

-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病理生理学》
- 休克的急救处理《口腔科学》
- 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外科学总论》
- 休克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休克严重程度的临床估计《外科学总论》
- 休克的概念《病理生理学》
- 休疟饮《时病论歌括新编》
- 休克《病理生理学》
- 休息痢《时病论歌括新编》
- 休克《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休息痢《中医名词词典》
- 休克《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休息痢《圣济总录》
- 熊脂《本草图经》
- 休息痢《时病论歌括新编》
- 熊脂《名医别录》
- 休息痢《中医词典》
- 熊脂《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休息痢《凌临灵方》
- 熊脂《本经逢原》
- 休息痢《幼幼新书》
- 熊脂《证类本草》
- 休息痢《医述》
- 熊脂《冯氏锦囊秘录》
- 休息痢《证治准绳·幼科》
- 熊脂《本草蒙筌》
- 休息痢《时病论》
- 熊脂《新修本草》
- 休息痢《奇效简便良方》
- 熊脂《本草经集注》
- 休息痢《扁鹊心书》
《病理生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疾病概论
- 第三章 缺氧
- 第四章 发热
-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 第六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 第五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一节 正常平衡的调节
- 第二节 平衡失调的检测指标
- 第三节 酸中毒
- 第四节 碱中毒
-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障碍
- 第六节 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七章 水肿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 第八章 应激
-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十章 休克
-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第三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四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一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及高血压
-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
-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高血压
- 一、高血压的分类
- 二、高血压的原因和机制
- 三、高血压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 四、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三章 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
-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 一、气体代谢变化
- (一)PaO[XB]2[/XB]下降PaCO[XB]2[/XB]上升,二者成一定比例关系
- (二)PaO[XB]2[/XB]下降而Paco[XB]2[/XB]变动不大
- (三)PaO[XB]2[/XB]下降,Paco[XB]2[/XB]升高,二者变化不成一定比例关系
- (四)Pao[XB]2[/XB]下降,Paco[XB]2[/XB]也明显下降
-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 三、呼吸系统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 五、循环系统变化
- 六、肾功能变化
- 七、胃肠道变化
-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及代谢变化
- 第四节 尿毒症
- 第十五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
-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 二、血清酶的改变
- 三、生物转化和排泄功能的变化
- 四、肝性脑病(肝性昏迷)
- 第二节 黄 疸
- 一、黄疸的概念
- 二、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 三、胆色素代谢障碍的基本环节及各型黄疸胆色素代谢的特点
- 第三节 肝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
- 第十六章 死亡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