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疾病时血浆蛋白质变化的图谱特征
(一)关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cutephasereactants,APR)包括AAT、AAG、Hp、CER、C4、C3、纤维蛋白原、C-反应球蛋白等等。其血浆浓度在炎症、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显着上升。另外有3种蛋白质: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则出现相应的低下。以上这类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这一现象可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这是机体防御机制的一个部分,其详尽机制尚未十分清楚。
当机体处于炎症或损伤状态时,由于组织坏死及组织更新的增加,血浆蛋白质相继出现一系列特征性变化,这些变化与炎症创伤的时间进程相关,可用于鉴别急性、亚急性与慢性病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与病理损伤的性质和范围也有相关。
例如单纯的手术创伤,C-反应蛋白及α1抗糜蛋白酶在6-8小时内即上升。继之在12小时内α1AG上升。在严重病例继之可见到AAT、Hp、C4及纤维蛋白原的增加,最后C3及CER增加,2-5天内达到主峰,同时伴有PA、Alb及TRF的相应下降。如无并发感染,则免疫球蛋白可以没有特殊变化,α2MG亦可无变化。因此结合后几项可以作为监测患者有否伴随失水及血容量变化的指标。以上变化可用表2-5简示。
表2-5 手术创伤后APR的变化
血浆蛋白质 | 6-8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2-3天 | 1周 |
前白蛋白 | ↓ | ↓↓ | ↓ | ||
白蛋白 | ↓ | ↓ | ↓ | ||
α-脂蛋白 | ↓ | ↓ | |||
α1-酸性糖蛋白 | ↑ | ↑↑ | ↑↑↑ | ↑↑ | |
α1抗胰蛋白酶 | ↑↑↑ | ↑ | |||
α1-抗糜蛋白酶 | ↑ | ↑ | ↑↑ | ↑↑↑ | ↑↑ |
α2巨球蛋白 | |||||
铜蓝蛋白 | |||||
结合珠蛋白 | ↑ | ↑↑ | ↑ | ||
血红素结合蛋白 | ↑ | ||||
转铁蛋白 | ↓ | ↓↓ | ↓ | ||
C3 | ↑ | ||||
纤维蛋白原 | ↑ | ↑↑ | ↑ | ||
C-反应蛋白 | ↑ | ↑ | ↑↑ | ↑↑↑ | ↑ |
空格表示无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APR变化常与时间进程及损伤程度相关。一般也可分为3个时期:
1.损伤早期C-反应蛋白、αAG、α1AT,α1AC、Hp及纤维蛋白原均很快上升,3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
2.PA、Alb、TRF、α-脂蛋白、IgG5天内明显下降,3周左右逐步恢复。
3.C3、CER中等度增加,2周达高峰,C4、α2MG、IgM变化较小。
其中C-反应蛋白、α-糖蛋白及结合珠蛋白3项与梗死区大小和血清酶的变化呈一定相关。以上现象目前的解释是:在损伤和炎症细胞释放某引起生物活性介质,有证据提示是一些小分子的蛋白质,如白细胞内源性介质(leukocyticeudogenousmediators,LEM)等参与,目前知道有白细胞介质(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及β,干扰素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可导致肝细胞中上述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以及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在肝细胞中的合成减少。
(二)风湿病
风湿病可表现急性或慢性炎症过程,包括多方面的变化。炎症主要累及结缔组织,但可伴有多系统的损害。患者血浆蛋白的异常改变主要包括急性炎症反应和由于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系统增强的反应,其特征为:①免疫球蛋白升高,特别是IgA,并可有IgG及IgM的升高;②炎症活动期可有α1AG、Hp及C3成分升高。
(三)肝疾病
肝是合成大多数血浆蛋白质的主要器官,肝的枯否细胞可参与免疫细胞的生成调节,因此肝疾病中可以影响到很多血浆蛋白质的变化。在急性肝炎时,可以出现非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如乙型肝炎活动期AAT增高,α1AG大致正常,而Hp常偏低,IgM起病时即可上升,PA、Alb往往下降,特别PA是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肝硬化时可有以下特征:①IgG出现弥散性的增高,以及IgA的明显升高;②α1AT是肝细胞损害的一个敏感指标,升高显著;③C-反应蛋白、CER及纤维蛋白原轻度升高;④α1AG、Hp、C3可由于肝细胞损害而偏低;⑤PA、Alb、α1脂蛋白及TRF明显降低;⑥α2MG则可出现明显地增高。其全貌可参见表2-6。
(四)选择性蛋白质的丢失
肾病患者或某些肠道疾病患者,常可导致血浆蛋白质丢失。其量常与蛋白质的分子量相关。小分子量的白蛋白丢失最为明显,而大分子量的蛋白则可有绝对含量的增加(由于肝细胞补偿性的合成增加)。其特征往往表现为:①Alb明显低下,同时PA、α1AG、αAT及TRF下降;②α2MG、β-脂蛋白及Hp多聚体的增加(Hp2-1、Hp2-2);③免疫球蛋白中Igg 降低,而IgM可有增加。
至于严重肾病致肾小球失去分子筛作用,或严重肠道炎症导致非选择性的蛋白丢失,以及全血丧失均可表现为广泛的低血浆蛋白质血症。这类全低血浆蛋白质图谱也可以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全血稀释及营养不良时见到。
(五)妊娠期及高雌激素血症
正常妊娠时表现为:①PA、Alb、α1AG及IgG略有降低;②α1AT、CER、TRF及纤维蛋白原有显著增高。α1-脂蛋白可有中度增加。
在用雌激素治疗的个体以及口服避孕药者,可有类似上述血浆蛋白质图谱。
表2-6 几种疾病时血浆蛋白质的变化图谱
乙型肝炎 | 肝硬化 | 选择性蛋白丢失 | 妊娠与高雌激素血症 | |
前白蛋白 | ↓ | ↓ | ↓ | ↓ |
白蛋白 | N或↓ | ↓ | ↓ | ↓ |
α-脂蛋白 | ↓ | ↑ | ||
α1-酸性糖蛋白 | ↓ | ↓ | ↓ | |
α1-抗胰蛋白酶 | ↓ | ↑↑ | ↓ | ↑↑ |
α2-巨球蛋白 | ↑ | ↑↑ | ↑ | |
铜蓝蛋白 | N↑ | ↑↑ | ||
结合珠蛋白 | ↓ | N↓ | N | |
转铁蛋白 | ↓ | ↑↑ | ||
β-脂蛋白 | ||||
C3 | N↓ | N | ||
纤维蛋白原 | N | ↑↑ | ||
IgG | ↑ | ↓ | ||
IgA | ↑↑ | N | ||
IgM | ↑ | N↑ | N | |
C-反应蛋白 | N | |||
电泳图谱特征 | PA带↓Alb略↓αβ不规则↑宽γ带(有时可与β融成一片 | PA明显↓Alb明显↓ 宽γ带 | Alb明显↓α2↑β↑γ↓ | Alb略↓α2↑β↑ |
(六)遗传性缺陷
血浆蛋白质的遗传性缺陷,包括个别蛋白质发生变异或其量的完全缺乏与基本缺乏。这一现象多数是由于编码的相应蛋白质基因发生遗传上的突变或缺失。举例如下:
1.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病,患者血浆中α1AT可仅为正常的10%,是一种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杂合子患者血清中αAT含量也低于正常。由于α1AT占α1区带中蛋白质的大部分,这种异常在血清电泳中可以初步识别。进一步作免疫化学检查可以确诊。
2.结合珠蛋白缺乏病。
3.转铁蛋白缺乏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铜蓝蛋白缺乏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5.补体成分缺失,此病少见。患者可完全缺乏某种补体成分,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6.免疫球蛋白缺乏,可表现为反复感染,可有一种或多种免疫球蛋白的缺陷。如无γ球蛋白血症或低γ球蛋白血症,全部免疫球蛋白组分均可降低。
7.无白蛋白血症,为极罕见的遗传病,完全缺乏时患者可以不发生严重症状,这是由于球蛋白代偿性的增加。

- 疾病时血浆蛋白质变化的图谱特征《临床生物化学》
- 疾病时的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生理学》
- 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病理生理学》
- 疾病时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病理生理学》
- 疾病统计《预防医学》
- 疾病命名《中医外科学》
- 疾病预防《中国医学通史》
- 疾病流行的强度《流行病学》
- 疾病预防《中医儿科学》
- 疾病监测《预防医学》
- 疾病预防《中医儿科学》
- 疾病监测《流行病学》
- 疾病预防《中医儿科学》
-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病理生理学》
- 疾病在各国间的分布《预防医学》
- 疾病符号的分布及其意义《百病自测》
- 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预防医学》
- 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原因《预防医学》
- 疾病诊断《中医诊断学》
- 疾病方一十六道《温热暑疫全书》
- 疾病种类《实验动物科学》
- 疾病多生于夏《友渔斋医话》
- 疾而徐则虚《中医词典》
- 疾病的自然史《预防医学》
- 疾法《中医词典》
- 疾病的转归《病理生理学》
- 疾风《中医词典》
- 疾病的转归《中医基础理论》
- 疾高而内《中医词典》
- 疾病的治疗《中国医学通史》
- 疾高而外《中医词典》
《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蛋白质与临床诊断
-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
- 第二节 细胞骨架蛋白——组织特异性蛋白的鉴定及其意义
- 第三节 细胞调节因子
-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
- 第四章 血浆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 第五章 体液平衡紊乱
- 第一节 体液平衡及调节
- 第二节 血气分析
- 第三节 体液平衡紊乱
-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典型病例检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体液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 第六章 钙磷镁与微量元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节 钙、磷代谢及其异常
- 第二节 镁代谢及其异常
-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七章 诊断酶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 二、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 三、氨基转移酶(ALT,AST)及其同工酶
- 四、碱性磷酸酶(ALP)
- 五、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 六、淀粉酶(AMY)及其同工酶
- 七、酸性磷酸酶(ACP)及其同工酶
- 第三节 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四节 肝脏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八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 第九章 治疗药物监测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第五节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及预处理
- 第六节 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
- 第七节 需测定药物浓度进行监测的主要药物
-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
- 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
- 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 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 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 第十一章 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
- 第三节 肾功能不全的生化诊断及评价
- 第十二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三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十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某些神经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三节 精神性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四节 神经、精神疾病生化诊断
- 第十四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十五章 遗传性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十六章 常用分析技术在临床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二节 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离心技术的应用
- 第四节 层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十七章 血清酶定量的检测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酶活性测定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 第三节 酶活性测定条件的选择和限定
- 第四节 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
- 第十八章 诊断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
-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技术
- 第四节 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的性能与应用
- 第一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类型
- 第二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与合理选用
- 第三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的方法
- 第二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
- 第一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建立
- 第三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的评价
- 第四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性能判断
- 第二十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 第二十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