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肿的表现特征
(一)水肿液的性状
水肿液来自血浆液体成分,含有蛋白质、无机盐、葡萄糖、肌酐、尿素、氨基酸及其它可溶性物质。但蛋白质量及比例,则视水肿的原因而异,主要取决于微血管通透性是否增高及增高程度。通透性越高,蛋白质渗出越多,含量就越多,故水肿液的比重也越大;相反,当通透性不高时,则蛋白质含量较低(常<2g%),水肿液比重也较低。临床上习惯把比重低于1.015的水肿液称漏出液(transudate),比重高于1.018的称渗出液(exudate),后者即指炎症性渗出液。但也有例外,淋巴水肿时虽微血管通透性不增高,水肿液比重可不低于渗出液,原因已如上述。
(二)水肿器官和组织的特点
水肿器官的体积增大,重量也增加,包膜被牵引而紧张发亮。此外,在组织学上水肿部的间质纤维可被分隔而稀疏。
(三)体重变化
全身水肿时,体重能敏感地反映细胞外液容量的变化。因而动态检测体重的增减,是观察水肿消长的最有价值的指标,它比观察皮肤凹陷体征更敏感。
(四)皮下水肿的皮肤特征
皮下水肿是全身或躯体局部水肿的重要体征。当皮下组织有过多体液积聚时。皮肤肿胀,皱纹变浅,平滑而松软。临床上为验证有无水肿,常用手指按压内踝或胫前区皮肤,观察解压后有无留下凹陷,如留下压痕,表明已有显性水肿(frank edema),也称凹陷性水肿(pitting edema)。但此法不敏感,因显性水肿出现前已有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为何组织间隙已有过量液体积聚,而不出现凹陷体征?这可用组织间隙中的凝胶体网状物的吸附力来解释。后者对液体有强大吸附力和膨胀性(图7-2)。液体被吸附呈凝胶态就不能自由移动,受到压力时也不易移动;只有当积聚的液量超过凝胶体结构的吸附力和膨胀度后,过多的液体才能呈游离状态。液离液体在组织间隙中则有高度移动性,故在有足量游离液积聚后,用手指按压该部皮肤,液离液乃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于是出现凹陷(压痕)。解压后约经数秒到1分钟左右,才流回原处而平复。
图7-2 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凝胶体结构在水肿时的液体交换示意图
1.毛细血管;2.毛细淋巴管;3.组织间隙凝胶体网状物
(五)全身水肿的分布特点
常见的全身水肿是心性、肾性和肝性水肿,它们的分布各有特点,后者有助于鉴别诊断。右心衰竭时水肿先出现于低垂部,立位时以下肢尤其足踝部最早出现且较明显,然后向上扩展;肾性水肿先出现于面部,尤以眼睑部明显,然后向下扩展;肝性水肿多以腹水最显著,躯体部不明显。这些不同分布特点主要取决于:①组织结构特点:组织致密度和伸展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肿液积聚的早晚和程度。有些部位(如眼睑部)的皮下组织很疏松,皮肤伸展性大,容易容纳水肿液积聚,在不受重力影响尤其平卧时,水肿较早在这些部位显露而易被发觉,故肾性水肿病人晨起时眼睑水肿比较明显;另一些部位(如手指、足趾尤其掌侧)因皮下组织比较致密,皮肤较厚而伸展性小,故不易容纳水肿液,因而水肿不易显露和被发觉;②重力和体位: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受重力效应的影响,故离心脏水平面向下垂直距离越远的部位,外周静脉血压及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就越高,因而立位或坐位的低垂部比平卧时的同部位,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手部静脉血压的这种差别,可达0.49~0.98kPa(50~100mmH2O)。这种重力效应在全身体循环静脉於血时就更明显。因此,右心衰竭的水肿病人,低垂部比较容易和较早出现水肿。③局部血液动力因素:如有特定的局部因素,使某一体部或器官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的程度,比重力效应更为显著,以致该部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明显高于低垂部,则该部水肿液的积聚,可比低垂部更早出现和更明显,因而肝性水肿时,由于肝静脉回流受阻,腹水往往比下肢水肿明显得多。

- 水肿的表现特征《病理生理学》
- 水肿从脚起候《诸病源候论》
- 水肿的病变《病理学》
- 水肿从脚起方四首《外台秘要》
- 水肿的概念《病理生理学》
- 水肿部《本草易读》
- 水肿的原因和机制《病理学》
- 水肿病《备急千金要方》
-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病理生理学》
- 水肿伴随症状辨病《常见病自测》
- 水肿发病的基本因素《病理生理学》
- 水肿(诸肿胀附)《幼科释谜》
- 水肿方《医学三字经》
- 水肿(杂肿 四肢肿 石水)《针灸资生经》
- 水肿方一十三首《外台秘要》
- 水肿(一)《凌临灵方》
- 水肿腹大遍身浮肿《奇效简便良方》
- 水肿(方五首)##《备急千金要方》
- 水肿睾丸《儒门事亲》
- 水肿(二)《凌临灵方》
- 水肿蛊胀《急救广生集》
- 水肿《病理学》
- 水肿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水肿《女科证治准绳》
- 水肿候《诸病源候论》
- 水肿《药症忌宜》
- 水肿简便方《幼幼集成》
- 水肿《金匮钩玄》
- 水肿解《儿科萃精》
- 水肿《医学三字经》
- 水肿咳逆上气《圣济总录》
《病理生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疾病概论
- 第三章 缺氧
- 第四章 发热
-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 第六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 第五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一节 正常平衡的调节
- 第二节 平衡失调的检测指标
- 第三节 酸中毒
- 第四节 碱中毒
-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障碍
- 第六节 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七章 水肿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 第八章 应激
-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十章 休克
-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第三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四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一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及高血压
-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
-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高血压
- 一、高血压的分类
- 二、高血压的原因和机制
- 三、高血压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 四、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三章 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
-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 一、气体代谢变化
- (一)PaO[XB]2[/XB]下降PaCO[XB]2[/XB]上升,二者成一定比例关系
- (二)PaO[XB]2[/XB]下降而Paco[XB]2[/XB]变动不大
- (三)PaO[XB]2[/XB]下降,Paco[XB]2[/XB]升高,二者变化不成一定比例关系
- (四)Pao[XB]2[/XB]下降,Paco[XB]2[/XB]也明显下降
-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 三、呼吸系统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 五、循环系统变化
- 六、肾功能变化
- 七、胃肠道变化
-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及代谢变化
- 第四节 尿毒症
- 第十五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
-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 二、血清酶的改变
- 三、生物转化和排泄功能的变化
- 四、肝性脑病(肝性昏迷)
- 第二节 黄 疸
- 一、黄疸的概念
- 二、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 三、胆色素代谢障碍的基本环节及各型黄疸胆色素代谢的特点
- 第三节 肝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
- 第十六章 死亡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