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阻塞性通气不足
气道狭窄或阻塞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hypoventilation)。气道阻力是通气过程中主要的非弹性阻力,正常约为0.1~0.3kPa(1~3cmH2O)/L·sec-1呼气时略高于吸气时。其中80%以上发生于直径大于2mm的支气管与气管,直径小于2mm的外周小气道的阻力仅占总阻力的20%以下。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有气道内径、长度和形态、气流速度和形式(层流、湍流)、气体的密度和粘度,其中最主要的是气道内径。气道内外压力的改变,管壁痉挛、肿胀或纤维化,管腔被粘液、渗出物、异物或肿瘤等阻塞,肺组织弹性降低以致对气道管壁的牵引力减弱等,均可使气道内径变窄或不规则而增加气流阻力,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阻塞有中央性外周性两类:
1.中央气道阻塞指声门至气管隆凸间的气道阻塞。急性阻塞较慢性的多见,可立即威胁生命。气道阻塞有的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是可变的。固定阻塞见于疤痕形成。可变阻塞若位于胸外(如声带麻痹、炎症等),则吸气时气流经病灶引起的压力下降,可使气道内压明显小于大气压,故可使气道狭窄加重;呼气时则因气道内压力大于大气压而可使阻塞减轻,故此类患者吸气更为困难,表现出明显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可变阻塞如位于中央气道的胸内部分,则由于吸气时气道内压大于胸内压,故可使阻塞减轻,用力呼气时则可因胸内压大于气道内压而加重阻塞(图13-1)。
图13-1 不同类型中央气道阻塞呼气与吸气时气道阻力变化
Ptr气管内压;Patm大气压;Ppl胸膜腔压
2.外周气道阻塞 内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无软骨支撑,管壁薄,与管周的肺泡结构又紧密相连,因此随着吸气与呼气,由于跨壁压的改变,其内径也发生动力学变化。吸气时胸内压降低,而且随着肺泡的扩张,细支气管受到周围弹性组织的牵拉,故其口径可变大,管道伸长。呼气时则相反,小气道缩短变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主要侵犯这些小气道,不仅可使管壁增厚或平滑肌紧张性升高和管壁顺应性降低,而且管腔还可因分泌物潴留而发生狭窄阻塞;此外,由于肺泡壁损伤,对细支气管周围的弹性牵引力也大大减弱。因此,管腔也变得狭窄而不规则,气道阻力大大增加。尤其是在用力呼气时,由于胸内压增高,而小气道内压力却因肺泡弹性回缩力减弱而降低,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气道内压降低更加明显,甚至低于胸内压,因而小气道被压而易于闭合阻塞,故患者常发生呼气性呼吸困难。
外周气道阻塞时除有肺泡通气不足外,还因为阻塞的部位与程度几乎都是不均匀的,所以往往同时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而引起换气功能障碍。

- 阻塞性通气不足《病理生理学》
- 阻塞性气道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阻塞浊道诗《医学实在易》
- 阻塞性肺气肿《呼吸病学》
- 组胺《生理学》
- 阻塞性肺气肿《老年百病防治》
- 组胺:胃的泌酸区《生理学》
- 阻塞清道诗《医学实在易》
- 组胺对胃酸分泌的影响《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阻遏蛋白的负性调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组胺受体阻断药《药理学》
- 阻病《中医词典》
- 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共价键《医用化学》
- 镞木刺入肉《外科证治全书》
- 组方简易,结构严谨《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族子应章之弟十月发三阴疟《孙文垣医案》
- 组穴《中医词典》
- 族子石淋奇证《程杏轩医案》
- 组织胞浆菌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族侄云岳偏坠脐腹腰俞胀痛《孙文垣医案》
- 组织保障《预防医学》
- 族侄孙伍仲善饮好内小便血淋疼痛《孙文垣医案》
- 组织病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族侄明之痰火上逆大吐痰沫因而呕血一涌数碗(有发明)《孙文垣医案》
- 组织病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族侄良诠血痢腹痛(有发明)《孙文垣医案》
- 组织病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族侄妇范氏乳痈《孙文垣医案》
- 组织病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族侄春温鼻衄寒战《孙文垣医案》
- 组织材料的处理《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病理生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疾病概论
- 第三章 缺氧
- 第四章 发热
-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 第六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 第五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一节 正常平衡的调节
- 第二节 平衡失调的检测指标
- 第三节 酸中毒
- 第四节 碱中毒
-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障碍
- 第六节 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七章 水肿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 第八章 应激
-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十章 休克
-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第三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四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一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及高血压
-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
-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高血压
- 一、高血压的分类
- 二、高血压的原因和机制
- 三、高血压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 四、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三章 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
-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 一、气体代谢变化
- (一)PaO[XB]2[/XB]下降PaCO[XB]2[/XB]上升,二者成一定比例关系
- (二)PaO[XB]2[/XB]下降而Paco[XB]2[/XB]变动不大
- (三)PaO[XB]2[/XB]下降,Paco[XB]2[/XB]升高,二者变化不成一定比例关系
- (四)Pao[XB]2[/XB]下降,Paco[XB]2[/XB]也明显下降
-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 三、呼吸系统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 五、循环系统变化
- 六、肾功能变化
- 七、胃肠道变化
-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及代谢变化
- 第四节 尿毒症
- 第十五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
-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 二、血清酶的改变
- 三、生物转化和排泄功能的变化
- 四、肝性脑病(肝性昏迷)
- 第二节 黄 疸
- 一、黄疸的概念
- 二、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 三、胆色素代谢障碍的基本环节及各型黄疸胆色素代谢的特点
- 第三节 肝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
- 第十六章 死亡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