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微循环淤血期(淤血性缺氧期)

《病理生理学》书籍目录

休克的循循环缺血期,如未能及早进行抢救,改善微循环,则因组织持续而严重的缺氧,而使局部舒血管物质(如组织胺、激肽、乳酸、腺苷等)增多,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微循环容量扩大,淤血,发展为休克微循环淤血期。此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①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因局部酸中毒,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毛细血管大量开放,有的呈不规侧囊形扩张(微血池形成),而使微循环容积扩大;②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局部酸中毒耐受性较大,儿茶酚胺仍能使其收缩(组织胺还能使肝、肺等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而使微循环血流缓慢;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渗出,血流淤滞;④由于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增大,红细胞聚集,白细胞嵌塞,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使微循环血流变慢甚至停止。⑤由于微循环淤血,压力升高,进入微循环的动脉血更少(此时小动脉和微动脉因交感神经作用仍处于收缩状态)。由于大量血液淤积在微循环内,回心血量减少,使心输出量进一步降低,加重休克的发展。

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机理

图10-2 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机理

由于上述微循环变化,虽然微循环内积有大量血液,但动脉血灌流量将更加减少,病人皮肤颜色由苍白而逐渐发绀,特别是口辰和指端。因为静脉回流量和心输出量更加减少,病人静脉萎陷,充盈缓慢;动脉压明显降低,脉压小,脉细速;心脑因血液供给不足,ATP生成减少,而表现为心收缩力减弱(心音低),表情淡漠神志不清。严重的可发生心、肾、肺功能衰竭。这是休克的危急状态,应立即抢救,补液,解除小血管痉挛,给氧,纠正酸中毒,以疏通微循环和防止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这时微循环变化的机理可概括如下(图10-3):

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机理

图10-3 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机理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病理生理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病理生理学》书籍目录
  1. 微循环淤血期(淤血性缺氧期)《病理生理学》
  2. 微循环研究中动物和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动物科学》
  3. 微与细对《三指禅》
  4. 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病理生理学》
  5. 微者逆之《中医名词词典》
  6. 微循环凝血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理生理学》
  7. 微者逆之《中医词典》
  8. 微循环的组成《生理学》
  9. 微针《中医词典》
  10. 微循环的血管《组织学与胚胎学》
  11. 微诊《中医词典》
  12. 微循环变化《病理生理学》
  13. 微注候《诸病源候论》
  14. 微循环《生理学》
  15. 《中医名词词典》
  16. 微血管栓塞引起脏器功能障碍《病理生理学》
  17. 《中医词典》
  18. 微辛轻解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19. 煨肝散《博济方》
  20. 微邪《中医名词词典》
  21. 煨龟肉《保健药膳》
  22. 微小膜壳绦虫《人体寄生虫学》
  23. 煨姜《本草从新》
  24. 微小剂量辐射的兴奋效应和适应性反应《核、化学武器损伤》
  25. 煨姜《本草分经》
  26. 微生物诊断《医学微生物学》
  27. 煨姜《本草分经》
  28.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29. 煨姜《本草害利》
  30. 微生物学诊断《医学微生物学》
  31. 煨姜《本草害利》

《病理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