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
分子氧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中接受一个电子而被还原生成O2。
O2e-→O2-
这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过氧化氢(H2O2)及羟自由基(OH·)续发于此。即氧在获得一个电子时还原生成O2-,获得2个电子生成H2O2,获得3个电子生成OH·,获得四个电子生成H2O。
H2O2既可由O2-自发歧化产生,也可经酶促歧化而生成。
H2O2本身并非自由基而是一种活性氧,它与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详下文)。
OH·自由基的产生不仅需要O2-或H2O2,而且要有过渡金属,如铁的螯合物的存在。由铁催化的Fenton型Haber-Weiss反应可迅速形成OH·,而单纯的Haber-W-eiss反应速度很慢,很难由此形成OH·。
O2-+H2O2→O2+OH-+OH·
(Haber-Weiss反应)
Fe(Ⅲ)+O2-→fe(Ⅱ)+O2(2)
Fe(Ⅱ)H2O2→Fe(Ⅲ)+OH-+OH· (3)
也就是说,O2-使铁还原,还原的铁再使H2O2还原生成OH·,OH·是最活跃最强力的氧自由基。缺血与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过多,其机制可能是:
1.黄嘌呤氧化酶的形成增多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cidase, XO)的前身是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 XD)。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正常时只有10%以XO的形式存在,90%为XD。缺血时由于ATP减少,膜泵功能失灵,Ca2+进入细胞激活Ca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使XD大量转变为XO。缺血时ATP不能用来释放能量,而且还依次降解为ADP、AMP和次黄嘌呤,故在缺血组织内次黄嘌呤大量堆积。再灌注时,大量分子氧随血液进入缺血组织,黄嘌呤氧化酶在催化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并进而催化黄嘌吟转变为尿酸的两步反应中,都同时以分子氧为电子接受体,从而产生大量的O2-和H2O2,后者再在金属离子参与下形成OH·。因此,再灌注时组织内O2-、OH·等氧自由基大量增加。
2.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活动时耗氧量显著增加,所摄取的O2绝大部分经细胞内的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的作用而形成氧自由基,并用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如氧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酶系统活性不足或抗氧化剂不够时,中性粒细胞形成的氧自由基就可损害组织。
在再灌注时,由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所产生的氧自由基起原发的、主要的作用;这些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具有趋化活性的物质如LTB4等可吸引大量中性粒细胞到局部释放氧自由基等物质而进一步损害组织。
3.线粒体 可能是由于缺氧使ATP减少,Ca2+进入线粒体增多而使线粒体功能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以致进入细胞内的氧,经单电子还原而形成的氧自由基增多而经4价还原而形成的水减少。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功能失调,也可能是缺氧时细胞内氧分压降低的结果。
4.儿茶酚胺的增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是机体在应激时的重要调节系统。在各种应激包括缺氧的条件下,此系统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儿茶酚胺一方面具有重要的代偿调节作用,但过多的儿茶酚胺特别是它的氧化产物,往往又成为对机体的有害因素。实验证明,大量的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均能引起细胞损伤。造成心肌损害的是儿茶酚胺的氧化产物,而非儿茶酚胺本身。儿茶酚胺氧化能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氧自由基。肾上腺素代谢产生紧上腺素红的过程中有O2-产生。

- 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病理生理学》
- 细胞内受体的信号转导机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细胞培养(Bhatl B和McGee JOD,1990)《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细胞内酶的分隔分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细胞融合《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细胞内合成阶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细胞融合术《组织学与胚胎学》
- 细胞膜糖类《生理学》
- 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基础护理学》
-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理学》
- 细胞色素体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生理学》
- 细胞死亡《核、化学武器损伤》
- 细胞膜的改变《医学微生物学》
- 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病理学》
- 细胞膜蛋白质《生理学》
- 细胞损用力的修复《核、化学武器损伤》
- 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细胞调节因子实验室检测的简介《临床生物化学》
- 细胞免疫机制《医学免疫学》
- 细胞通讯方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医学免疫学》
- 细胞通讯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细胞免疫的体外检测方法《医学免疫学》
- 细胞外胶原纤维成熟阶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细胞免疫的概念《医学免疫学》
- 细胞学的证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细胞介导的炎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细胞学分型技术《医学免疫学》
- 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医学微生物学》
- 细胞学检查《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病理生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疾病概论
- 第三章 缺氧
- 第四章 发热
-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 第六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 第五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一节 正常平衡的调节
- 第二节 平衡失调的检测指标
- 第三节 酸中毒
- 第四节 碱中毒
-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障碍
- 第六节 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七章 水肿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 第八章 应激
-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十章 休克
-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第三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四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一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及高血压
-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
-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高血压
- 一、高血压的分类
- 二、高血压的原因和机制
- 三、高血压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 四、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三章 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
-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 一、气体代谢变化
- (一)PaO[XB]2[/XB]下降PaCO[XB]2[/XB]上升,二者成一定比例关系
- (二)PaO[XB]2[/XB]下降而Paco[XB]2[/XB]变动不大
- (三)PaO[XB]2[/XB]下降,Paco[XB]2[/XB]升高,二者变化不成一定比例关系
- (四)Pao[XB]2[/XB]下降,Paco[XB]2[/XB]也明显下降
-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 三、呼吸系统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 五、循环系统变化
- 六、肾功能变化
- 七、胃肠道变化
-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 [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及代谢变化
- 第四节 尿毒症
- 第十五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
-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 二、血清酶的改变
- 三、生物转化和排泄功能的变化
- 四、肝性脑病(肝性昏迷)
- 第二节 黄 疸
- 一、黄疸的概念
- 二、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 三、胆色素代谢障碍的基本环节及各型黄疸胆色素代谢的特点
- 第三节 肝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
- 第十六章 死亡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