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物转化
药物,作为外来活性物质(xenobiotic),机体首先要将之灭活,同时还要促其自体内消除。能大量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多是极性低的脂溶性药物,在排泄过程中易被再吸收,不易消除。体内药物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而失去药理活性,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生物转化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步为结合。第一步反应使多数药物灭活,但少数例外反而活化,故生物转化不能称为解毒过程。第二步与体内物质结合后总是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各药在体内转化过程不同,有的只经一步转化,有的完全不变自肾排出,有的经多步转化生成多个代谢产物。
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故又简称肝药酶,现已分离出70余种。此酶系统的基本作用是从辅酶Ⅱ及细胞色素b5获得两个H+,另外接受一个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使药物羟化,另一个氧原子与两个H+结合成水(RH+NADPH+O2+2H+→ROH+NADP++H2O),没有相应的还原产物,故又名单加氧酶,能对数百种药物起反应(图3-1)。此酶系统活性有限,在药物间容易发生竞争性抑制。它又不稳定,个体差异大,且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例如苯巴比妥能促进光面肌浆网增生,其中P-450酶系统活性增加,加速药物生物转化,这是其自身耐受性及与其他药物交叉耐受性的原因。西米替丁抑制P-450酶系统活性,可使其他药物效应敏化。该酶系统在缺氧条件下可对偶氮及芳香硝基化合物产生还原反应,生成胺基(图3-2)。微粒体内还存在水解酶及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图3-1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对药物氧化过程示意图
图3-2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对药物还原过程示意图
生物转化的第二步反应是结合。多数经过氧化反应的药物再经肝微粒体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有些药物还能和乙酰基、甘氨酸、硫酸等结合。这些结合反应都需要供体参加,例如二磷酸尿嘧啶是葡萄糖醛酸的供体。药物在体内转化过程,举例说明见表3-1。
表3-1药物生物转化类型举例
转化类型 | 转化反应通式 | 酶系 | 药物举例 |
1.氧化 脂肪族羟化 芳香族羟化 N去烷基 O去烷基 硫氧化 去硫 去卤 环氧化 醇类氧化 醛类氧化 胺类氧化 嘌呤氧化 2.还原 硝基还原 偶氮还原 醛类还原 酮类还原 3.水解 酰胺键水解 酯键水解 4.结合 葡萄糖醛酸 结合 乙酰化 | R→ROH Ar→ArOH CH3 | R1―N―R2→R1―NH―R2 R―O―CH3→ROH O ‖ R1―S―R2→R1―S―R2 S O ‖ ‖ R1―P―R2→R1―P―R2 X OH | | R1―CH―R2→R1―CH―R2+HX O / / R1―CH=CH―R2→R1―CH―CH―R2 R―CH2OH→RCHO RCHO→RCOOH RCH2NH2→RCHO+NH2 Ar(N)→Ar(O) ArNO2→ArNH2 Ar1―N=N―Ar2→Ar1NH2+Ar2NH2 RCHO→RCH2OH O OH ‖ | R1―C―R2→R1―CH―R2 R1―CONH―R2→R1COOH+R2NH2 R1COOR2→R1COOH+R2OH 载体:UDP-葡萄糖醛酸 载体:乙酰辅酶A |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 司可巴比妥 苯妥英 地西泮 可待因 氯丙嗪 对硫磷 氟烷 苯并芘(致癌物) 乙醇 乙醛 肾上腺素,组胺 茶碱 氯硝西泮 百浪多息 水合氯醛 纳洛酮 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 乙酰胆碱,普鲁卡因 氯霉素,吗啡 异烟肼 |

- 生物转化《药理学》
- 生物钟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临床生物化学》
- 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中药法规》
-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犀磨汁《小儿药证直诀》
- 生物制品统一名称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犀散《冯氏锦囊秘录》
- 生物制品生产用马匹检疫及管理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犀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种、毒种管理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犀散《小儿药证直诀》
- 生物制品热原质试验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犀散《小儿药证直诀》
- 生物制品化学规定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犀散《普济本事方》
- 生物制品国家标准品的制备和标定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犀丸《博济方》
- 生物制品分装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下胎疾《医学纲目》
- 生物制品分批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下胎疾《证治准绳·幼科》
- 生物制品的管理《医院药学》
- 生下吐《中医词典》
- 生物制品储存、运输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香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生物制品包装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生硝《证类本草》
- 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特点《预防医学》
- 生硝《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药理学》
-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
-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 第一节 药物体内过程
- 第二节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 第三节 合理用药原则
-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
-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
-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 第一节 化学、构效关系及分类
- 第二节 α受体激动药
-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
- 二、α1受体激动药
- 第三节 α,β受体激动药
- 第四节 β受体激动药
- 制剂及用法
-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 第十四章 镇静催眠药
- 第十五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 第十六章 抗帕金森病药
- 第十七章 抗精神失常药
- 第十八章 镇痛药
- 第十九章 中枢兴奋药
-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 第二十一章 钙拮抗药
- 第一节 钙、钙通道与钙拮抗药的分类
- 第二节 钙拮抗药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 第三节 常用钙拮抗药
- 制剂及用法
-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 二、Ⅱ类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三、Ⅲ类药——延长APD的药物
- 四、Ⅳ类药——钙拮抗药
- 第四节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
- [附]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 制剂与用法
- 第二十三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 第二十四章 抗心绞痛药
- 第二十五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 第二十六章 抗高血压药
-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 一、主要影响血容量的抗高血压药
- 二、β受体阻断药
- 三、钙拮抗药
- 四、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的抗高血压药——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
- 五、交感神经抑制药
- (一)主要作用于中枢部位的抗高血压药
- (二)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
- (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六、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
- 肼屈嗪
- 米诺地尔
- 二氮嗪
- 硝普钠
- 第三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 制剂及用法
- 第二十七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 第二十九章 组胺受体阻断药
- 第三十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 第三十一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 第三十二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
- 第三十三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 第三十四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 第三十五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 第三十六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 第三十七章 抗菌药物概论
- 第三十八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 第四十章 氨基甙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 第四十一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 第四十三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 第四十四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 第四十五章 抗疟药
- 第四十六章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 第四十七章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 第一节 抗血吸虫病药
- 第二节 抗丝虫病药
- 第四十八章 抗肠蠕虫药
- 第四十九章 抗恶性肿瘤药
-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及分类
- 第二节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 二、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
- 三、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 五、激素类
- 第三节 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
- 制剂及用法
- 第五十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 附录 某些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
- 药名外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