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磺胺类药
磺胺类药是三十年代发现的能有效防治全身性细菌性感染的第一类化疗药物。在临床上现已大部被抗生素及喹诺酮类药取代,但由于磺胺药有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脑、鼠疫)、具有疗效良好,使用方便、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故在抗感染的药物中仍占一定地位。磺胺类药与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合用,使疗效明显增强,抗菌范围增大。
【结构和分类】磺胺类药是人工合成的氨苯磺胺衍生物。氨苯磺胺分子中的磺酰胺基上一个氢原子(R1)被杂环取代可得到口服易吸收的,用于全身性感染的磺胺药如磺胺嘧啶,磺胺异噁唑,磺胺甲噁唑等。如将氨苯碘胺分子中的对位氨基上一个氢原子(R2)取代则可得到口服难吸收的,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如柳氮磺胺吡啶等等。此外,还有外用磺胺药如磺胺嘧啶银等。
【药理学特点】①抗菌谱广,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菌属,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产气杆菌及变形杆菌等有良好抗菌活性,此外对少数真菌,衣原体、原虫(疟原虫和弓形体也有效);②细菌对各种磺胺药间有交叉耐药性;③磺胺药中有可供局部应用,肠道不易吸收及口服易吸收者,后者吸收完全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④磺胺嘧啶(SD)、磺胺甲噁唑(SMZ)脑膜通透性好,脑脊液内药物浓度高;⑤主要经肝代谢灭活,形成乙酰化物后溶解度低,易引起血尿,结晶尿及肾脏损害;⑥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恶心、呕吐、皮疹、发热、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肝脏损害、肾损害等。
【作用机制】磺胺药是抑菌药,它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不同,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只能利用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蝶啶,在细菌体内经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的活化型是一碳单位的传递体,在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传递作用。磺胺药的结构和PABA相似,因而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障碍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的生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各种磺胺药特点】
1.用于全身性感染的磺胺药 口服易吸收的磺胺药,可用于治疗全身感染,根据血浆t1/2长短将药物分为三类:短效类(<10小时)、中效类(10~24小时)和长效类(>24小时)。短效和中效磺胺药抗菌力强,血中或其他体液中浓度高,临床最为常用;长效磺胺药抗菌力弱,血药浓度低,且过敏反应多见,许多国家已淘汰不用。
磺胺异噁唑(sulfafurazole,sulfisoxazole,SIZ)又名菌得清,是短效磺胺药,血浆t1/2为5~7小时,乙酰化率较低。尿中浓度最高,可达1000~2000mg/L,适于治疗尿路感染。在尿中不易析出结晶。每日需服药4次,消化道反应多见。
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中效磺胺药,口服易吸收,给药后3~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t1/2为10~13小时。抗菌力强,血浆蛋白结合率最低约25%,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40%~80%。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也适用于治疗尿路感染。但在尿中易析出结晶,需注意对肾的损害。
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inomin,SMZ)又名新诺明,是中效磺胺药,血浆t1/2为10~12小时。抗菌作用与SIZ相似。蛋白结合率较高(60%~80%),脑脊液浓度不及SD,尿中浓度虽低于SIZ但与SD接近,故也适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在酸性尿液中可析出结晶而损害肾,需注意碱化尿液。
磺胺甲氧嘧啶(sulfamethoxydiazine,SMD)是长效磺胺药,血浆t1/2为30~40小时。抗菌力较弱。在体内维持时间较长,可每日服药一次。乙酰化率低,尿中溶解度高,不易析出结晶。
磺胺多辛(sulfadoxine,SDM′)又名周效磺胺;是长效磺胺药,血浆t1/2为150~200小时。在体内维持时间最长,可每3~7日服药一次。抗菌力较弱,适于轻症感染及预防链球菌感染,对疟疾等也有效。
2.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
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licylazosulfapyridine)口服吸收较少,对结缔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并从肠壁结缔组织中释放出磺胺吡啶而起抗菌、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适于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服用可防止发作。由于疗程长,易发生恶心,呕吐皮疹及药热等反应。
3.外用磺胺药
磺胺嘧啶银(sulfadiazinesilver)能发挥SD及硝酸银两者的抗菌作用,抗菌谱广,对绿脓杆菌抑制作用强大,尚有收敛作用,能促进创面的愈合,适用于二度或三度烧伤。
磺胺米隆(sulfamylon,SML)又名甲磺灭脓,是对位氨甲基磺胺药物,因此其抗菌作用不受脓液和坏死组织的影响。对绿脓杆菌、金葡菌及破伤风杆菌有效。能迅速渗入创面及焦痂中,并能促进创面上皮生长愈合及提高植皮成活率。适用于烧伤和大面积创伤后感染。
磺胺醋酰(sulfacetamide,SA)其钠盐水溶液(15%~30%)接近中性,局部应用几乎无刺激性,穿透力强。用于治疗沙眼,结膜炎和角膜炎等。

- 磺胺类药《药理学》
- 磺胺类和砜类《药理学》
- 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医院药学》
- 黄子厚《中医词典》
- 磺酰脲类《药理学》
- 黄煮散《妇人大全良方》
- 鳇鱼《医学入门》
- 黄竹斋《中医词典》
- 恍惚《中医词典》
- 黄竹叶汤《备急千金要方》
- 恍惚《证治准绳·女科》
- 黄州僧《中医词典》
- 恍惚《济阴纲目》
- 黄仲理《中医词典》
- 恍惚《血证论》
- 黄肿病《急救广生集》
- 恍惚《女科证治准绳》
- 黄肿《奇效简便良方》
- 晃海法《老年百病防治》
- 黄肿《丹台玉案》
- 灰《证类本草》
- 黄钟为万事本《类经图翼》
- 灰白《证治准绳·幼科》
- 黄钟生量《类经图翼》
- 灰白痒塌《冯氏锦囊秘录》
- 黄钟生衡《类经图翼》
- 灰包熨法《医学纲目》
- 黄钟生度《类经图翼》
- 灰包熨法《阴证略例》
- 黄钟《中医词典》
- 灰边紫中舌《中医词典》
《药理学》
-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
-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 第一节 药物体内过程
- 第二节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 第三节 合理用药原则
-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
-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
-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 第一节 化学、构效关系及分类
- 第二节 α受体激动药
-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
- 二、α1受体激动药
- 第三节 α,β受体激动药
- 第四节 β受体激动药
- 制剂及用法
-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 第十四章 镇静催眠药
- 第十五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 第十六章 抗帕金森病药
- 第十七章 抗精神失常药
- 第十八章 镇痛药
- 第十九章 中枢兴奋药
-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 第二十一章 钙拮抗药
- 第一节 钙、钙通道与钙拮抗药的分类
- 第二节 钙拮抗药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 第三节 常用钙拮抗药
- 制剂及用法
-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 二、Ⅱ类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三、Ⅲ类药——延长APD的药物
- 四、Ⅳ类药——钙拮抗药
- 第四节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
- [附]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 制剂与用法
- 第二十三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 第二十四章 抗心绞痛药
- 第二十五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 第二十六章 抗高血压药
-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 一、主要影响血容量的抗高血压药
- 二、β受体阻断药
- 三、钙拮抗药
- 四、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的抗高血压药——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
- 五、交感神经抑制药
- (一)主要作用于中枢部位的抗高血压药
- (二)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
- (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六、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
- 肼屈嗪
- 米诺地尔
- 二氮嗪
- 硝普钠
- 第三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 制剂及用法
- 第二十七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 第二十九章 组胺受体阻断药
- 第三十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 第三十一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 第三十二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
- 第三十三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 第三十四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 第三十五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 第三十六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 第三十七章 抗菌药物概论
- 第三十八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 第四十章 氨基甙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 第四十一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 第四十三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 第四十四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 第四十五章 抗疟药
- 第四十六章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 第四十七章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 第一节 抗血吸虫病药
- 第二节 抗丝虫病药
- 第四十八章 抗肠蠕虫药
- 第四十九章 抗恶性肿瘤药
-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及分类
- 第二节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 二、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
- 三、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 五、激素类
- 第三节 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原则
- 制剂及用法
- 第五十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 附录 某些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
- 药名外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