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载脂蛋白C族
载脂蛋白C是目前所知载脂蛋白中分子量最小的一类。50年代Shore等分别报道,VLDL中ApoA和B外,还有第三种载脂蛋白。Gustafson等人从VLDL中分离出一种含有少量磷脂的低分子量载脂蛋白,并命名为载脂蛋白C,此后又在HDL中发现有ApoC。1969年Brown等进一步确认ApoC有三种亚型,即ApoCⅠ、ApoCⅡ、ApoCⅢ。
ApoCⅠ由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一多肽链,其序列已测出,不含半胱氨酸、组氨酸和酪氨酸,分子量为6625D。人ApoCⅠ二级结构中有55%的α螺旋结构,极易与磷脂结合。它是LCAT的激活剂。
ApoCⅡ由7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一多肽链,氨基酸顺序已测出,分子量为9110D,有两种多态型,等电点分别为4.86和4.69,均不含半胱氨酸和丝氨酸,其二级结构的α螺旋约占23%。ApoCⅡ可激活多种来源的脂蛋白脂肪酶(LPL)。其结构中第55~78位氨基酸残基是维持其对LPL激活作用的最短必需区域。羧基端43~50位氨基酸残基为α-螺旋结构的脂质结合。
ApoCⅢ由7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单一多肽链,由于第74位苏氨酸残基所带唾液酸个数不同,又可分成ApoCⅢ0、CⅢ1、CⅢ2三个亚类,也是其多态性,等电点分别为5.02、4.82和4.62。Brewe等已测出ApoCⅢ氨基酸序列,分子量为8764D,其二级结构在不同状况下,α-螺旋约占22%~54%不等,ApoCⅢ的α-螺旋结构极易与磷脂结合。
ApoC族生理功能有:①同磷脂相互作用,维持脂蛋白结构,由于在溶液中呈特殊的立体双性离子,带负电荷的酸性氨基酸与带正电荷的磷脂基团作用,具有很强的磷脂结合活性。由于与磷脂交互作用,ApoC族的α-螺旋结构增加,而磷脂的单个酯酰链的运动则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磷脂从凝胶态到液晶态的转变,两者作用结果达到固系脂蛋白结构功能;②对酯酶的激活作用。有人认为HDL的磷脂流动性增加时,ApoCⅠ通过HDL脂层表面后促进LCAT的催化作用;③ApoCⅡ可以激活LPL,其激活机制可能是,LPL通常存在于外周循环与肝素样分子结合并附着于血管内皮上,当LPL接触CM或VLDL时,LPL便同脂蛋白颗粒表面的磷脂发生作用,进而结合于脂蛋白颗粒上,其内的ApoCⅡ与LPL发生作用,改变LPL的空间结构,进而催化水解甘油三酯。
ApoC主要由肝脏合成,小肠也合成少量。

- 载脂蛋白C族《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CⅢ基因型检测《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D《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B族《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E表型《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H《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B的基因结构《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表型及基因型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A族《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参考值*《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a)的基因结构《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测定《临床生物化学》
- 载脂蛋白(a)表型《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测定方法《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纯品的鉴定《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的基因结构及表型《临床生物化学》
- 载脂蛋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载脂蛋白的种类与结构《动脉粥样硬化》
- 载脂蛋白《临床生物化学》
- 载脂蛋白分离纯化《动脉粥样硬化》
- 载盐车牛角上土《证类本草》
- 载脂蛋白基因表达的抑扬《动脉粥样硬化》
- 载体决定簇与半抗原决定簇《医学免疫学》
- 载脂蛋白基因丛分布《动脉粥样硬化》
- 载人迎气口脉法《脉象统类》
- 载脂蛋白基因的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
- 载奇经八脉《脉象统类》
- 载脂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 第一章 脂质化学及其代谢
- 第一节 脂质种类及化学结构(缺)
- 第二节 脂质代谢
- 第三节 脂质的生理功能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脂蛋白的组成与结构
- 第三章 载脂蛋白的种类与结构
- 第四章 载脂蛋白基因结构及其基因型
- 第五章 脂类代谢有关酶类
- 第六章 脂蛋白受体
- 第七章 脂类代谢有关的特殊蛋白质
- 第一节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 第二节 血清碱性蛋白
- 一、血清碱性蛋白质的分离及其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 二、血浆碱性蛋白对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 三.不同脂质、脂蛋白和LDL-ApoB浓度下碱性蛋白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 四、酰化作用剌激蛋白与细胞的连结
- 五、碱性蛋白的信使传递途径
- 六、脂肪信号Adipsin-ASP系统
- 七、HyperApoB的病理生理
- 第三节 LDL受体相关蛋白
- 第四节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
- 第五节 胆固醇调节组件结合蛋白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脂蛋白代谢
- 第九章 自由基与细胞凋亡
- 第十章 脂类代谢紊乱
- 第一节 高脂血症
- 第二节 高脂蛋白血症
- 第三节 遗传性载脂蛋白代谢异常
- 第四节 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 第五节 高脂血症的监控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细胞及生物活性因子
- 第十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
- 第十三章 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十四章 抑扬基因表达对脂蛋白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第十五章 血清脂类测定
- 第十六章 血浆脂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定量
- 第一节 脂蛋白分离的方法学评价
- 第二节 血浆脂蛋白超速离心分离纯化法
- 第三节 血浆脂蛋白电泳分离定量法
- 第四节 血清脂蛋白非电泳定量法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血清载脂蛋白分离纯化及其鉴定
- 第十八章 血清载脂蛋白的免疫测定
- 第一节 血清载脂蛋白定量的方法学及其参考值的评价
- 第二节 载脂蛋白抗体的制备
- 第三节 单向免疫扩散法
- 第四节 免疫火箭电泳法
- 第五节 免疫透行射比浊法
- 参考文献
- 第十九章 载脂蛋白表型及基因型的检测
- 第二十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检测
- 第二十一章 动脉血管壁的生化分析
- 第一节 动脉壁的组成与结构
- 第二节 动脉血管壁细胞组分的提取
- 第三节 动脉血管壁细胞间质成分的提取
- 第四节 动脉血管壁免疫化学鉴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细胞培养
- 第二十三章 转基因动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十四章 DNA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附录一 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