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碱性蛋白质的分离及其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最初在培养离体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细胞时,偶然发现培养基中加入血清可使细胞甘油三酯(TG)的合成量增加,后来证明这是因为血清中含有一种呈碱性的蛋白质分子,根据这一特性,1988年,Cianflone采用层析法将这种蛋白质分离出来,并依据其生理功能命名为酰化作用剌激蛋白,该蛋白质分子量为14.0kD,等电点为9.10。1989年Kwiterovich采用IEF和SDS/PAGE技术从人血浆中分离纯化三种碱性蛋白质分子,并测得其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碱性蛋白Ⅰ(BPⅠ)14.0kD,9.10;碱性蛋白Ⅱ(BPⅡ)27.5kD,8.48;碱性蛋白Ⅲ(BPⅢ)55.0kD.8.73。分析这三种碱性蛋白质,发现他们分别由不同的氨基酸组成:BPⅠ精氨酸的含量约为BPⅡ、BPⅢ的两倍,半胱氨酸含量为BPⅢ的三倍;BPⅡ不含半胱氨酸而富含脯氨酸;BPⅢ蛋氨酸的含量是BPⅠ、BPⅡ的2~3倍,而组氨酸的含量只有BPⅠ、BPⅡ的一半,BPⅢ还富含丝氨酸。另外,这三种蛋白质都含有较丰富的非极性氨基酸,因此当用葡聚糖或聚丙烯酰胺对其进行层析法分离时,观察到的相反的现象可能是这些氨基酸在水相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组成该蛋白质分子的Asn/Asp和Gln/Glu都以酰胺基团形式存在,保证了这些蛋白质分子的等电点呈碱性。
Kwiterovich采用免疫印迹分析表明:BPⅠ只能同抗ASP免疫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与免疫前血清无反应。而BPⅡ和BPⅢ都能与抗ASP免疫血清和免疫前血清发生反应,因此没有理由相信BPⅡ和BPⅢ与ASP是同一种物质,但Kwiterovich认为BPⅠ和ASP为同一种物质,因为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BPⅠ和ASP具有相似的等电点、分子量和氨基酸组成,而且都具有酰化作用激活性,但目前还没有BPⅠ和ASP分子克隆的结果证实这一结论,见表7-1所示。
表7-1 碱性蛋白Ⅰ和酰化作用剌激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残 基 | 碱性蛋白Ⅰ | 酰化作用剌激蛋白 | ||
摩尔组分 | 整 数 | 摩尔组分 | 整 数 | |
Asp/Asn | 9.47 | 12 | 10.3 | 14 |
Clu/Gln | 11.76 | 15 | 14.1 | 19 |
Ser | 5.75 | 7 | 6.6 | 9 |
Gly | 9.11 | 12 | 11.7 | 16 |
Arg | 8.25 | 10 | 5.8 | 8 |
Cys | 3.01 | 4 | 5.4 | 7 |
Thr | 5.16 | 7 | 4.9 | 7 |
Ala | 7.54 | 10 | 8.2 | 11 |
Val | 5.23 | 7 | 4.8 | 6 |
Met | 1.59 | 2 | 1.5 | 2 |
Ile | 3.61 | 5 | 2.7 | 4 |
Leu | 8.03 | 10 | 6.2 | 8 |
Phe | 3.61 | 5 | 3.2 | 4 |
His | 2.95 | 4 | 1.4 | 2 |
Lys | 6.75 | 9 | 5.2 | 7 |
Pro | 5.02 | 6 | 5.2 | 7 |
Trp | ND | ND | ||
残基总数 | 129 | 135 | ||
分子量 | 14335Da | 14514Da | ||
等电点 | 9.10 | 9.10 |
氨基酸组成分析也证实BPⅠ和ASP都含有丰富的半胱氨酸,可以凭借其形成二硫键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一般这些半胱氨酸残基都以氧化的形式存在,当采用含β-巯基乙醇的缓冲液来纯化ASP时,其生物活性会完全丧失,可见半胱氨酸的存在对维持其酰化作用剌激活性很有必要.现已证明,BPⅠ、BPⅡ、BPⅢ的生理功能不同于胆固醇转运蛋白(sterol carrier protein ,SCP)和脂肪酸连结蛋白(fatty-acidbinding protein ,FABP),也不同于其他碱性蛋白如髓鞘碱性蛋白(MBP)。

- 血清碱性蛋白质的分离及其氨基酸的组成分析《动脉粥样硬化》
- 血清碱性蛋白《动脉粥样硬化》
-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或ALP)《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肌红蛋白《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晶体渗透压《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或肾脏洗脱液的检查《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血清酪氨酸《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谷-草转氨酶同工酶《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谷-草转氨酶《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P)或肌酸激酶《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甘油三脂《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磷酸激酶同工酶《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钙《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磷脂(PL或PHL)《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非脂化脂肪酸《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氯《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淀粉酶《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酶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生物化学》
-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测定《动脉粥样硬化》
- 血清酶的分类《临床生物化学》
- 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血清酶的改变《病理生理学》
- 血清蛋白结合碘《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酶的生理变异《临床生物化学》
- 血清蛋白电泳《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清酶类检查《临床生物化学》
- 血清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临床生物化学》
- 血清酶学检验《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血清胆红素与黄疸《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血清镁《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
- 第一章 脂质化学及其代谢
- 第一节 脂质种类及化学结构(缺)
- 第二节 脂质代谢
- 第三节 脂质的生理功能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脂蛋白的组成与结构
- 第三章 载脂蛋白的种类与结构
- 第四章 载脂蛋白基因结构及其基因型
- 第五章 脂类代谢有关酶类
- 第六章 脂蛋白受体
- 第七章 脂类代谢有关的特殊蛋白质
- 第一节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 第二节 血清碱性蛋白
- 一、血清碱性蛋白质的分离及其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 二、血浆碱性蛋白对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 三.不同脂质、脂蛋白和LDL-ApoB浓度下碱性蛋白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 四、酰化作用剌激蛋白与细胞的连结
- 五、碱性蛋白的信使传递途径
- 六、脂肪信号Adipsin-ASP系统
- 七、HyperApoB的病理生理
- 第三节 LDL受体相关蛋白
- 第四节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
- 第五节 胆固醇调节组件结合蛋白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脂蛋白代谢
- 第九章 自由基与细胞凋亡
- 第十章 脂类代谢紊乱
- 第一节 高脂血症
- 第二节 高脂蛋白血症
- 第三节 遗传性载脂蛋白代谢异常
- 第四节 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 第五节 高脂血症的监控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细胞及生物活性因子
- 第十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
- 第十三章 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十四章 抑扬基因表达对脂蛋白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第十五章 血清脂类测定
- 第十六章 血浆脂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定量
- 第一节 脂蛋白分离的方法学评价
- 第二节 血浆脂蛋白超速离心分离纯化法
- 第三节 血浆脂蛋白电泳分离定量法
- 第四节 血清脂蛋白非电泳定量法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血清载脂蛋白分离纯化及其鉴定
- 第十八章 血清载脂蛋白的免疫测定
- 第一节 血清载脂蛋白定量的方法学及其参考值的评价
- 第二节 载脂蛋白抗体的制备
- 第三节 单向免疫扩散法
- 第四节 免疫火箭电泳法
- 第五节 免疫透行射比浊法
- 参考文献
- 第十九章 载脂蛋白表型及基因型的检测
- 第二十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检测
- 第二十一章 动脉血管壁的生化分析
- 第一节 动脉壁的组成与结构
- 第二节 动脉血管壁细胞组分的提取
- 第三节 动脉血管壁细胞间质成分的提取
- 第四节 动脉血管壁免疫化学鉴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细胞培养
- 第二十三章 转基因动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十四章 DNA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附录一 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