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3H-TdR掺入法与MTT比色法
Cutbert等发现缺乏内源性和外源性胆固醇时,培养于仅含微量LDL营养液中的人外围血淋巴细胞,其生长和增生均依赖与细胞膜表面LDL-R的存在,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了3H-TdR(3H-thymidine,3H-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人淋巴细胞LDL-R的活性。杨建新等改进了本法,减少用血量,但是未能避免使用同位素,简述止法。
检测原理:细胞分裂增殖所需的大量胆固醇主要通过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以及加速细胞膜LDL-R介导的特异性结合,摄取血LDL中的外源性胆固醇而获得,当用mevinolin(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阻断细胞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并使细胞外环境中LDL浓度降低至无非特异性外源胆固醇摄取时,细胞分裂生长完全取决与细胞膜表面LDL-R活性,掺入3H-TdR量与细胞生长成正比例关系。
实验方法:采空腹静脉血5~6ml,肝素抗凝,测血浆血脂,并分离出淋巴细胞;将细胞分成实验组(加含mevinolin的二甲亚矾)和对照组(加不含mevinolin的二甲亚矾),在同样条件下(50μg/mlPHA,5μg/mlLDL-C,37℃,5%CO2,饱和湿度)培养96h,分别加入0.5μCi3H-TdR,混匀后继续培养6h,收集细胞至玻璃纤维纸上测cpm值。
其计算公式为:
淋巴细胞分裂抑制率(%)=(1-Δcpm实验组/Δcpm对照组)×100%
采用本法正常淋巴细胞分裂抑制率<20%;FH杂合子淋巴细胞分裂抑制率>60%,故可将FH患者与正常人以及普通的高脂血症区别开来。
MTT比色法是孟凡青等根据3H-TdR掺入法为避免使用同位素而改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建立的一种快速、方便的方法。MTT比色法仅需采空腹静脉血1~2ml,培养90h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MTT溶液(3mg/ml),再培养2h,抽吸上清,加0.04mol/HCL-异内醇,充分溶解,在酶标仪上测吸光度(A)值。详细操作流程见图20-2。
图20-2 MTT比色法检测LDL-R操作流程
细胞分裂抑制率计算公式为:
淋巴细胞分裂抑制率(%)=(1-ΔA实验组/ΔA对照组)×100%
正常人淋巴细胞分裂抑制率为0~18%;FH杂合子淋巴细胞分裂抑制率为21%~58%;FH纯合子淋巴细胞分裂抑制率为36%~60%。
经实验比较MTT比色法与经典的3H-TdR掺入法测定的结果基本相符,但是后者敏感性更强,可以一步将FH杂合子和FH纯合子区分开来。由于MTT比色法不需使用昂贵的仪器和同位素,用血量少,适合一般实验室及临床检验科室的临床诊断,可用于人群FH筛查,这对于减少杂合子之间的婚配,降低FH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 3H-TdR掺入法与MTT比色法《动脉粥样硬化》
- 3Hp与胃癌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3例痛经的临床治验《名师垂教》
- 3Hp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3月份疾病预测预报《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3Hp检测方法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407车芪茶《茶饮保健》
- 3Hp的遗传学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4Hp的致病机理《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38g、泽粉茶《茶饮保健》
- 4Hp感染的治疗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30°额枕位(Town氏位)《耳鼻咽喉外科学》
- 4Hp感染后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2月份疾病预测预报《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4月份疾病预测预报《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2Hp致癌机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50IU/ml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TB-PPD)使用说明书《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2Hp与消化性溃疡《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5-氟尿嘧啶《药理学》
- 2Hp与胃粘膜炎症与功能《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5-羟色胺《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2Hp酶类对胃粘液屏障的破坏作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5-羟色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2Hp检测方法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5月份疾病预测预报《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2Hp感染对胃泌素影响《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60年代的重要发现《医学免疫学》
- 2Hp感染的诊断《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6-颈基嘌呤《药理学》
- 2Hp感染的动物模型《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6月份疾病预测预报《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动脉粥样硬化》
- 第一章 脂质化学及其代谢
- 第一节 脂质种类及化学结构(缺)
- 第二节 脂质代谢
- 第三节 脂质的生理功能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脂蛋白的组成与结构
- 第三章 载脂蛋白的种类与结构
- 第四章 载脂蛋白基因结构及其基因型
- 第五章 脂类代谢有关酶类
- 第六章 脂蛋白受体
- 第七章 脂类代谢有关的特殊蛋白质
- 第一节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 第二节 血清碱性蛋白
- 一、血清碱性蛋白质的分离及其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 二、血浆碱性蛋白对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 三.不同脂质、脂蛋白和LDL-ApoB浓度下碱性蛋白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 四、酰化作用剌激蛋白与细胞的连结
- 五、碱性蛋白的信使传递途径
- 六、脂肪信号Adipsin-ASP系统
- 七、HyperApoB的病理生理
- 第三节 LDL受体相关蛋白
- 第四节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
- 第五节 胆固醇调节组件结合蛋白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脂蛋白代谢
- 第九章 自由基与细胞凋亡
- 第十章 脂类代谢紊乱
- 第一节 高脂血症
- 第二节 高脂蛋白血症
- 第三节 遗传性载脂蛋白代谢异常
- 第四节 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 第五节 高脂血症的监控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细胞及生物活性因子
- 第十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
- 第十三章 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十四章 抑扬基因表达对脂蛋白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第十五章 血清脂类测定
- 第十六章 血浆脂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定量
- 第一节 脂蛋白分离的方法学评价
- 第二节 血浆脂蛋白超速离心分离纯化法
- 第三节 血浆脂蛋白电泳分离定量法
- 第四节 血清脂蛋白非电泳定量法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血清载脂蛋白分离纯化及其鉴定
- 第十八章 血清载脂蛋白的免疫测定
- 第一节 血清载脂蛋白定量的方法学及其参考值的评价
- 第二节 载脂蛋白抗体的制备
- 第三节 单向免疫扩散法
- 第四节 免疫火箭电泳法
- 第五节 免疫透行射比浊法
- 参考文献
- 第十九章 载脂蛋白表型及基因型的检测
- 第二十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检测
- 第二十一章 动脉血管壁的生化分析
- 第一节 动脉壁的组成与结构
- 第二节 动脉血管壁细胞组分的提取
- 第三节 动脉血管壁细胞间质成分的提取
- 第四节 动脉血管壁免疫化学鉴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细胞培养
- 第二十三章 转基因动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十四章 DNA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附录一 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