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最主要的固体成分,含量为60~80g/L,血浆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不同的种类。最初用盐析法只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后来用分段盐析法可细分为白蛋白、拟球蛋白、优球蛋白和纤维蛋白等组分。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可分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5条区带,而用分辨力较高的聚丙烯酰胺凝脉电泳法则可分为30多条区带。用等电聚焦电泳与聚丙烯酰胺电泳组合的双向电泳,分辨力更高,可将血浆蛋白分成一百余种。目前临床较多采用简便快速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所获得的血浆蛋白种类及正常含量见表10-1。
表10-1 血浆蛋白的种类、生成部位、主要功能和正常含量
血浆蛋白种类 | 生成部位 | 主要功能 | 正常含量 (克/100毫升血浆) | ||
白蛋白 | 肝脏 | 维持血浆渗透 压、运输、营养 | |||
3.8-4.8 | |||||
α球蛋白 | α1球蛋白 | 主要在肝脏 | 运输 | 1.5-3.0 | |
α2球蛋白 | |||||
β球蛋白 | 大部分在肝脏 | 运输 | |||
γ球蛋白 | 主要在肝外 | 免疫 | |||
纤维蛋白原 | 肝脏 | 凝血 | 0.2-0.4 |
近年来已知的血浆蛋白质有二百多种,有些蛋白质的功能尚未阐明。将其中主要的血浆蛋白质含量及功能归纳如表10-2。
表10-2 血浆蛋白各组分的名称、浓度及生物学活性
名称 | 符号 | 正常血浆中浓度(毫克/100毫升) | 生物学活性 |
白蛋白: | |||
前白蛋白 | PA/Pre-AL | 28-35 | 结合甲状腺素 |
白蛋白 | AIb | 4,200±700 |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营养 |
α1球蛋白: | |||
α脂蛋白(HDL) | aLP | 217-270 | 磷酯、甘油三酯、胆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的运输 |
α1酸性糖蛋白 | α1AGP | 75-100 | 又称乳清类粘蛋白、感染初期活性物质,抑制黄体酮 |
α1抗胰蛋白酶 | α1AT | 210-500 | 抗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
运钴胺素蛋白Ⅰ | 与维生素B12结合 | ||
运皮质醇蛋白 | TSC | 5-7 | 运输皮质醇 |
甲胎蛋白 | AFP | 0.5-2.0×10-3 | ? |
α2球蛋白: | |||
α2神经氨酸糖蛋白 | C1s I | 24±10 | 抑制补体第一成分C1s |
(C1s酯酶抑制物) | 酯酶的抑制物 | ||
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 | TBG | 1-2 | 和甲状腺素(T4)结合 |
α2HS糖蛋白 | α2HS | ? | 炎症时被激活 |
铜兰蛋白 | CP | 27-63 | 有氧化酶活性,与铜结合,参与铜的代谢,急性时权反应物 |
凝血酶原 | 5-10 | 参加凝血作用 | |
α2巨球蛋白 | α2M | 200±60 | 抑制纤溶酶和胰蛋白酶,活化生长激纱和胰岛素,也可和其它低分子物质结合,急性时相反应物 |
胆硷酯酶 | ChE | 1±0.2 | 水解乙酰胆碱 |
缚珠蛋白(结合珠蛋白) | Hp | 100(30-190) | 和Hb结合 |
血管紧张素原 | 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促进醛固 | ||
红细胞生成素 | 酮分泌促进RBC生成 | ||
α2脂蛋白(VLDL) | α2Lp | 28-71(随年龄性别而异) | 运输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脂溶性维生素和激素 |
β球蛋白: | |||
β脂蛋白(LDL) | βLp | 219-340(随年龄性别而异) | 运输脂类(胆固醇、磷脂等)脂溶性维生素、激素 |
运铁蛋白 | Tf | 250±40 | 运输铁、抗菌、抗病素 |
运血红素蛋白 | Hpx | 80-100 | 与血红素结合 |
C反应蛋白 | CRP | <1.2 | 与肺炎球菌的C多糖起反应 |
运钴铵素蛋白Ⅱ | 与维生素B12结合 | ||
纤溶酶原 | Pm | 30±2 | 有纤溶酶活性 |
纤维蛋白原 | Fib | 350(200-00) | 凝血因子Ⅰ,急性时相反应物 |
γ球蛋白: | |||
免疫球蛋白A | IgA | 247±87 | 抗体活性,分泌型抗体 |
免疫球蛋白D | IgD | 3(0.3-40) | 抗体活性 |
免疫球蛋白E | IgE | 0.033 | 反应素活性 |
(0.01-0.13) | |||
免疫球蛋白M | IgM | 146±56 | 抗体活性 |
免疫球蛋白G | IgG | 1280±260 | 抗体活性 |
血浆蛋白质多种多样,各种血浆蛋白有其独特的功能,除按分离方法分类外。目前亦采用功能分类法。可分为以下8类:①凝血系统蛋白质,包括12种凝血固子(除Ca2+外)。②纤溶系统蛋白质,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激活剂及抑制剂等。③补体系统蛋白质。④免疫球蛋白。⑤脂蛋白。⑥血浆蛋白酶抑制剂,包括酶原激活抑制剂、血液凝固抑制剂、纤溶酶抑制剂、激肽释放抑制剂、内源性蛋白酶及其他蛋白酶抑制剂。⑦载体蛋白。⑧未知功能的血浆蛋白质。
血浆蛋白质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血浆蛋白质绝大部分由肝脏合成。除γ球蛋白由浆细胞合成,内皮细胞合成少量血浆蛋白质外。
2.血浆蛋白质为分泌型蛋白质。在与肉质网结合的多核糖体(pllyribosome)上合成,分泌入血浆前经历了剪切信号肽、糖基化、磷酸化等翻译后修饰加工过程,成为成熟蛋白质。
3.血浆蛋白质几乎都是糖蛋白,含有N-或O-连接的寡糖链。仅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C-反应蛋白等少数不含糖。糖链可参与血浆蛋白分子的三级结构的形成,具有多种功能。
4.各种血浆蛋白质都具有其特征性的循环半衰期。
5.许多血浆蛋白质有多态性(polymorphism)。多态性指在同种属人群中,有两种以上,发生频率不低于1%的表现型。最典型的是ABO血型物质。此外,α1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铁转运蛋白、血浆铜蓝蛋白等都显示多态性。研究血浆蛋白多态性对遗传学及临床医学均有重要意义。
6.当急性炎症或组织损伤时,某些血浆蛋白水平增高。这些血浆蛋白被称为急性期蛋白质(acute phaseprotein)。包括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2酸性糖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等。急性期蛋白在人体炎症反应中发挥一定作用。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靠血浆白蛋白,因其含量多而分子小,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由它维持。
2.调节血浆pH值,维持酸碱平衡。血浆蛋白的等电点大部分在pH4~6,血浆中蛋白多以负离子形式存在,以
3.运输 血浆蛋白中许多组分具有运输功能,可送输营养物质、代谢物、激素、药物及金属离子等。
4.凝血和抗凝血作用。各种凝血因子及抗凝血因子在减少出血,防止循环阻塞中发挥重要作用。
5.免疫作用,抵御感染。主要靠抗体和补体系统发挥作用。

- 血浆蛋白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血浆蛋白与凝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血浆蛋白质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临床生物化学》
- 血浆蛋白及其代谢紊乱《临床生物化学》
- 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与临床意义《临床生物化学》
- 血浆胆固醇含量变化《病理生理学》
- 血浆的pH值《生理学》
- 血浆《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血浆碱性蛋白对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箭痔秘方《华佗神方》
- 血浆交换疗法《急诊医学》
- 血箭痔《中医词典》
- 血浆胶体渗透压《生理学》
- 血箭血痣《外科正宗》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临床基础检验学》
- 血箭门主论《疡医大全》
- 血浆渗透压《生理学》
- 血箭(一名肌脉。)《外科证治全书》
- 血浆酮体《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箭(发无定处,血从毛孔射出)《急救广生集》
- 血浆纤维蛋白原《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箭《血证论》
-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PPP或3P)试验《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箭《外科大成》
- 血浆增量剂《外科学总论》
- 血箭《外科心法要诀》
- 血浆粘度增大《病理生理学》
- 血箭《医宗金鉴》
- 血浆正铁白蛋白《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血箭《中医词典》
- 血浆脂蛋白测定《临床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分子生物学绪论
-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Chemistry of Protein)
- 第一节 蛋白质分子的组成
- 第二节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
- 第三节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功能
-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 第五节 蛋白质的分类
- 参考资料
- 第二章 酶(Enzyme)
- 第一节 酶的作用特点
- 第二节 酶的分类和命名
- 第三节 酶的分子组成和化学结构
- 第四节 酶的作用机理
-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 第六节 酶在体内存在的几种主要形式
- 参考资料
- 第三章 维生素(Vitamins)
- 第四章 糖代谢
- 第一节 概述(overview)
- 一、代谢的基本概念(Basis concepts of Metabolism)
- 二、食物中糖的消化和吸收(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carbohydrates)
- 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Functions of carbohydrate)
-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catabolism of carbohydrate)
- 第三节 糖异生
- 第四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 第五节 血糖及血糖含量调节
- 第五章 脂类代谢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血脂及其代谢
- 第三节 甘油三酯代谢
- 第四节 脂肪酸代谢
- 第五节 磷脂代谢
- 第六节 胆固醇代谢
- 第六章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呼 吸 链
- 一、呼吸链的组成
- (一)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称辅酶I(CoI)。
- (二)黄素蛋白(flavoproteins)
- (三)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s,Fe-S)
- (四)泛醌(ubiquinone,UQ或Q)
- (五)细胞色素体系
- 二、呼吸链中各种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 三、胞浆中NADH的转移
- 第三节 ATP的生成、储存和利用
-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 第一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 第二节 个别氨基酸代谢
- 第三节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Nucleotide Metabo lism)
- 第一节 核苷酸的化学结构
- 第二节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 第三节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 第四节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 第五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 第九章 物质代谢调节(Regulation in Metabolism)
- 第一节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 第二节 激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
- 第三节 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 第十章 血浆蛋白与凝血
- 第十一章 肝脏的生物化学
- 第一节 肝脏的化学组成特点
- 第二节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 第三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 第四节 胆汁酸代谢
- 第五节 胆色素代谢
- 第十二章 钙磷代谢及微量元素
- 第十三章 结缔组织生化(Biochemistryof Connective Tissue)
- 第一节 蛋白多糖
- 第二节 胶原蛋白
- 第三节 弹性蛋白及角蛋白
- 第四节 结缔组织代谢的调节
- 第十四章 神经组织生化(Biochemistry of Neural Tissue)
- 第一节 血脑屏障
- 第二节 脑代谢的某些特点
- 第三节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的代谢
- 第十五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 第二节 DNA的一级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DNA的二级结构与功能
- 第四节 DNA的三级结构与功能
- 第五节 RNA的结构与功能
- 小结
- 第十六章 DNA的生物合成(TheBiosynthesis of DNA)
- 第一节 DNA的复制
- 第二节 反转录作用(reverse transcription)
- 第三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 第十七章 RNA的生物合成(TheBiosynthesis of RNA)
- 第十八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The Biosynthesis of protein)
- 第一节 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
- 第二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 第三节 蛋白质合成后的分泌及加工修饰
- 第四节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 小结
- 第十九章 基因表达调控(Gene Expression and Its Regulation)
- 第一节 基因表达调控的现象和概念
- 第二节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 第三节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 本章提要
- 第二十章 DNA重组与基因工程DNARecombination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 第一节 工具酶
- 第二节 基因工程载体
- 第三节 目的序列与载体的连接
- 第四节 目的基因序列的来源和分离
- 第五节 基因序列导入细胞
- 第六节 目的基因序列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七节 克隆基因的表达
- 第八节 DNA重组及基因工程技术对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
- 小结
- 第二十一章 细胞通讯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Cell Communication and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 第一节 细胞通讯方式
- 第二节 细胞内受体的信号转导机理
- 第三节 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一、膜受体的分类
- 二、膜受体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
- 第二十二章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Oncogene and anti-onco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