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一)准备和酝酿阶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书籍目录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是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准备和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两点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确定了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

19世纪末Buchner兄弟证明酵母无细胞提取液能使糖发酵产生酒精,第一次提出酶(enzyme)的名称,酶是生物催化剂。20世纪20-40年代提纯和结晶了一些酶(包括尿素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共同酶、细胞色素C、肌动蛋白等),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随后陆续发现生命的许多基本现象(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消化、呼吸、运动等)都与酶和蛋白质相联系,可以用提纯的酶或蛋白质在体外实验中重复出来。在此期间对蛋白质结构的认识也有较大的进步。1902年EmilFisher证明蛋白质结构是多肽;40年代末,Sanger创立二硝基氟苯(DNFB)法、Edman发展异硫氰酸苯酯法分析肽链N端氨基酸;1953年Sanger和Thompson完成了第一个多肽分子——胰岛素A链和B链的氨基酸全序列分析。由于结晶X-线衍射分析技术的发展,1950年Pauling和Corey提出了α-角蛋白的α-螺旋结构模型。所以在这阶段对蛋白质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有了认识。

确定了生物遗传的物质是DNA。

虽然1868年F.Miescher就发现了核素(nuclein),但是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并未引起重视。20世纪20-30年代已确认了自然界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并阐明了核苷酸的组成。由于当时对核苷酸和碱基的定量分析不够精确,得出DNA中A、G、C、T含量是大致相等的结果,因而间长期认为DNA结构只有“四核苷酸”单位的重复,不具有多样性,不能携带更多的信息,当时对携带遗传信息的侯选分子更多的是考虑蛋白质。40年代以后的实验事实使人们对核酸的功能和结构两方面的认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1944年O.T.Avery等证明了肺炎球菌转化因子是DNA;1952年S.Furbery等的X-线衍射分析阐明了核苷酸并非平面的空间构像,提出了DNA是螺旋结构;1948-1953年Chargaff等用新的层析和电泳技术分析组成DNA的碱基和核苷酸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提出了DNA碱基组成A=T、G=C的Chargaff规则,为碱基酸对的DNA结构认识打下了基础。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书籍目录
  1. 准备和酝酿阶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 肫痈《中医词典》
  3. 准头《中医词典》
  4. 赘疣《奇效简便良方》
  5. 拙见解《医理真传》
  6. 赘瘤《奇效简便良方》
  7.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8. 缀法《中医词典》
  9.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10. 坠压类《察病指南》
  11.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12. 坠涎丸《洪氏集验方》
  13.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14. 坠痰丸《仁术便览》
  15.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16. 坠胎论《济生集》
  17.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18. 坠损方三首《外台秘要》
  19.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20. 坠马血瘀胸腹吐血《奇效简便良方》
  21. 灼艾法《伤寒括要》
  22. 坠落伤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23. 灼热《中医名词词典》
  24. 坠落车马方六首《外台秘要》
  25. 灼热《中医词典》
  26. 坠睛眼《中医词典》
  27. 灼伤《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28. 坠睛《中医词典》
  29. 灼痛《中医词典》
  30. 坠睛《圣济总录》
  31. 卓伯融《中医词典》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