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虚寒
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身气血腑脏,俱由胃气而生。故东垣之法,一以脾胃为主,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此意也。在小儿虽得乳食,水谷之气未全,尤仗胃气,胃气一虚,则四脏俱失所养矣。故丹溪谓∶小儿多肝脾之疾也。若面色 白,目无睛光,口中气冷,不食吐水,肌瘦腹痛,此胃气虚寒之症,用五味异功散或六君子汤主之;若大便不实,兼脾虚也,加干姜温之;中满不利,脾不运也,加木香开之。喜冷便秘,胃实热也,用泻黄散凉之。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者,用八味丸补之,禀赋胃气不足,亦用此丸。盖下焦真阳充盛,则上生脾元,自能温蒸水谷矣。
治验一小儿伤食,吐泻不已,后便泄青色,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额黑唇青。余谓大便青色,木胜土也;或时溏泄,脾气不足也;额黑唇青,寒水侮土也;悉属中气虚寒。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二剂而愈。
一小儿盛暑呕吐飧泄,服黄连香薷饮益甚,用白虎石膏汤而腹胀作痛,手足并冷。余谓脾气虚寒,且夏月伏阴在内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而愈。
一小儿因伤乳食,杂用消导之药,遂变痢,久而不愈,先用六君加木香而渐痊,后用五味异功散而痊愈。
一小儿手足常冷,腹中作痛,饮食难化。余谓胃气虚寒也,先用益黄散,二服痛止;次用六君子汤,数剂即愈。
一小儿九岁,素畏风寒,饮食少思,至秋冬口鼻吸气,阴冷至腹,手足如冰,饮姜汤及烧酒方快,其脉细微,两尺如无,余谓此禀命门火衰也,用还少丹不应,改用八味丸,旬余诸症即愈。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胀痛,口苦短气,恶心嗳气吞酸,面黄体瘦,嗜卧体痛,霍乱吐泻等症。
浓朴(姜汁制,五两) 陈皮 甘草(炙。各一两) 苍术(米泔浸焙,八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水煎,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暧胃,化宿食,消痰饮,辟四时不正之气。
□
愚按∶前症若乳食停滞,嗳腐吞酸,呕哕恶心者,宜服是方。若饮食既消,脾胃虚弱,呕吐恶心者,则宜四君子汤。
八味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各一两。治禀赋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虚寒此药也。
□
愚按∶前方若脾土虚寒,或寒水侮土,而呕吐泄泻,手足并冷;或痰涎上涌,睡而露睛,不思乳食者,宜用此方。若脾土虚弱吐泻者,用六君、柴胡,如不应,或手足俱冷者,属虚寒,加木香、炮姜。若因乳母脾虚肝侮,亦治以前药。若乳母郁怒,致儿患前症者,其母兼服加味归脾汤。
泻黄散(方见脾脏)
观音散(方见呕吐)
银白散(方见慢惊)
异功散
六君子汤(三方见内钓)

- 胃气虚寒《保婴撮要》
- 胃气虚喘《中医词典》
- 胃气虚寒《幼科折衷》
- 胃气虚《中医名词词典》
- 胃切除标本幽门螺杆菌与弯曲菌样细菌观察《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脾胃论》
- 胃切除后缝线残留《临床激光治疗学》
- 胃气为本《卫生宝鉴》
- 胃怯汗《中医词典》
- 胃气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胃怯汗《小儿药证直诀》
- 胃气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胃轻瘫《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胃气痛不能俯仰《奇效简便良方》
- 胃热《中医词典》
- 胃气痛《中医词典》
- 胃热《幼幼新书》
- 胃气痛《傅青主男科》
- 胃热《明医指掌》
- 胃气疼《奇方类编》
- 胃热《明医指掌》
- 胃气论《外科证治全书》
- 胃热(胃中热)《中医名词词典》
- 胃气当察《轩岐救正论》
- 胃热不食《疫疹一得》
- 胃气不足《中医词典》
- 胃热肠寒《圣济总录》
- 胃气不降(胃失和降)《中医名词词典》
- 胃热恶阻《中医词典》
- 胃气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 胃热喉疳《中医词典》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