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夏
脾为太阴,位属坤土,喜燥而恶湿。故凡脾胃之气不足者,遇长夏润溽之令,则不能升举清阳,健运中气,又复少阳相火之时,热伤元气,则肢体怠惰不收,两脚痿弱,嗜卧发热,精神不足,饮食少思,口中无味,呼吸短乏气促,目中视物 ,小便赤数,大便不调,名曰注夏。此皆禀赋阴虚,元气不足之症,丹溪《补阴论》言之详矣。育子者,岂可不知冬月养阳之道乎?治法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加炒黑黄柏主之。若因劳役发热,血虚脉大者,用当归补血脾,寒热少食者,柴胡栀子散。胃火作渴者,竹叶石膏汤。小儿多因乳母之气不调,而当戒怒气,调饮食,适寒温,则可以远病矣。又如今人夏月皆以香薷汤浸冷代茶饮之,殊不知香薷利水,大损元阳,浓朴克伐,大泻真气,况脾性喜温而恶寒,夏月阴盛于内,冷啜伤脾,若胃强有火,湿热为病之人,固无大害,其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必为腹痛少食,泄泻寒中之疾矣。此大人亦所当戒者,况小儿乎?慎之,慎之!
治验一小儿每春夏口干发热,怠惰嗜卧,劳则头痛,服清凉化痰之药,喘泻烦躁不安,服香薷饮,脉大神思昏愦,余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加五味、麦门、炮姜一剂未愈,又加肉桂五分即苏,更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儿禀脾肾虚弱,注夏发热,二便不调,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地黄丸而愈。后因乳母怒气,致儿发热惊搐,用柴胡栀子散,母子并服而瘥。
一小儿素有食积,注夏发热,倦怠少食,大便不实。朝用五味异功散少加升麻、柴胡,夕用四味肥儿丸而寻愈。
一小儿禀赋肾虚,患注夏之疾,因乳母大劳,则发热益甚,用补中益气汤,令母子并服而愈。后因乳发搐,用柴胡栀子散、加味逍遥散而痊。
一小儿注夏,食生冷之物,腹中作痛,甚则发搐厥冷,用人参理中丸而愈。
一女子年十四,患注夏,经行之后,发热晡热,烦躁作渴,面赤脉洪大,按之如无,此血脱发躁,先用当归补血汤四剂;又用八珍汤而安。
柴胡栀子散
当归补血汤(二方见发热)
八珍汤(方见自汗)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地黄丸(方见肾脏)

- 注夏《保婴撮要》
- 注夏《证治准绳·幼科》
- 注夏《丹台玉案》
- 注夏《医学纲目》
- 注夏《丹溪治法心要》
- 注夏《医学传灯》
- 注夏《金匮钩玄》
- 注夏《推求师意》
- 注夏章《医学妙谛》
- 注夏《中医词典》
- 注泄《中医词典》
- 注夏《手穴手纹诊治》
- 注心痛《中医词典》
- 注下赤白《中医词典》
- 注序《明医杂着》
- 注下《中医词典》
- 注意安全预防意外事故《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注下《中医名词词典》
- 注意点《减肥新法与技巧》
- 注忤候《诸病源候论》
- 注意和记忆障碍《医学心理学》
- 注痰块《医门补要》
- 注意肌体协调平衡《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注痰块《中医词典》
- 注意夸大病情的情况《医学心理学》
- 注孙真人眼科秘诀后《眼科秘诀》
- 注意力缺陷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注市《中医词典》
- 注意事项《减肥新法与技巧》
- 注射原则《基础护理学》
- 注意事项《减肥新法与技巧》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