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脾胃论》书籍目录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 。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 首静伏。乱于肺,则 仰喘喝,按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大法》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又法云∶在经者,宜发之。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

滋以化源,补以甘温,泻以甘寒,以酸收之,以小苦通之,以微苦辛甘轻剂,同精导气,使复其本位。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荣,足少阴输(鱼际并太渊输)。

太阴以苦甘寒。乃乱于胸中之气,以分化之味去之;若成痿者,以导湿热;若善多涕,从权治以辛热。仍引胃气前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三里)。

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血中。有一说,腑输、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胃之募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上而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始。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荣、输(通谷深,束骨深)。

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中以引导去之。如用药,于太阳引经药中,少加苦寒、甘寒以导去之,清凉为之辅佐及使。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荣输(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深取之)。

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阴深取,引而上之。上之者,出也,去也。皆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血,营也,当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脾胃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脾胃论》书籍目录
  1.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脾胃论》
  2. 胃气为本《卫生宝鉴》
  3. 胃气虚《中医名词词典》
  4. 胃气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5. 胃气虚喘《中医词典》
  6. 胃气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7. 胃气虚寒《保婴撮要》
  8. 胃气痛不能俯仰《奇效简便良方》
  9. 胃气虚寒《幼科折衷》
  10. 胃气痛《中医词典》
  11. 胃切除标本幽门螺杆菌与弯曲菌样细菌观察《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2. 胃气痛《傅青主男科》
  13. 胃切除后缝线残留《临床激光治疗学》
  14. 胃气疼《奇方类编》
  15. 胃怯汗《中医词典》
  16. 胃气论《外科证治全书》
  17. 胃怯汗《小儿药证直诀》
  18. 胃气当察《轩岐救正论》
  19. 胃轻瘫《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20. 胃气不足《中医词典》
  21. 胃热《中医词典》
  22. 胃气不降(胃失和降)《中医名词词典》
  23. 胃热《幼幼新书》
  24. 胃气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25. 胃热《明医指掌》
  26. 胃气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27. 胃热《明医指掌》
  28. 胃气不降《中医词典》
  29. 胃热(胃中热)《中医名词词典》
  30. 胃气不和虚冷第八十二问《婴童百问》
  31. 胃热不食《疫疹一得》

《脾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