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痘衄血吐血

《保婴撮要》书籍目录

《痘疹方》云∶若痘发之际,正宜微见,与发汗同体,然血与汗虽殊,其源其一。盖痘疹乃秽血所发,邪结肺胃,毒瓦斯自然上越也。若见此症,不可妄投以药,恐治失其宜,瘀蓄者不出而已,出者复伤,反生变症也。若作渴饮冷,手足并热,此毒瓦斯炽盛,而血上溢也,宜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若肺经热毒而鼻衄,用地黄清肺饮。胃经热毒而吐血,亦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若肠胃热毒而便血亦用之。作渴饮汤,手足不热者,肝肺气虚,不能摄血而妄行也,宜用五味异功散。若出血作渴烦躁,面赤色者,血脱也,宜用当归补血汤

一小儿出痘三四日,大便下血,日有数滴,至八日不能止,疮不能起,御医钱春林谓其脾气虚寒,用木香散二剂加丁香十一粒、人参五钱,次日痘起有脓,由是血止,二十余日而愈。

一小儿痘疮红活,但不时作痒,口渴便血面赤,先君谓肠胃有热,用圣济犀角黄汤柴胡一剂,诸症渐退;用四君加当归红花而愈。

一小儿痘疮赤痛,烦热作渴,或便血衄血,先君用犀角地黄汤而血止,又用紫草快斑汤而痛愈。后疮痕色白,用四君、黄 、当归而痊。

一小儿衄血,右寸脉数,此肺金有火也,用泻白散而血止,但四肢倦怠,用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痘痛赤色,吐血发热,此胃经热毒也,先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诸症渐愈,又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痘后衄吐,面色黄白,因脾肺气虚弱,用麦门冬散而愈。后因劳,衄血发热,痘痕赤色,用四君、归、 而衄止,用五味异功散而热退。

一小儿痘后衄血,发热则痕赤,热止则痕白,此脾胃气虚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干姜,夕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而愈。

一小儿痘后衄血头晕,唇白恶心,此中气虚,而清阳不能上升也,用补中益气汤蔓荆子稍愈,去蔓荆子,又数剂而痊。

一小儿痘后,非衄血即便血,痘痕赤白靡定,手指冷热无常,余谓此元气虚,而无根之火倏往忽来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各二十余剂而愈。后因劳心复发,仍用前二药为主,佐以十全大补汤而愈。

白散

桑白皮(炒) 甘草 地骨皮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人参竹叶汤 治虚烦不得寐,或兼自汗。

人参 竹叶 甘草(各二钱) 半夏(二钱五分) 小麦 麦门冬(各一钱半)

上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二撮,水煎服。

八珍汤

十一味木香散(二方见顶陷灰白)

五味异功散

当归补血汤(二方见寒战切牙)

紫草快 汤(方见便血屎黑)

十全大补汤(方见腹胀气促)

四君子汤(即六君子汤陈皮半夏,方见不靥闷乱)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保婴撮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保婴撮要》书籍目录
  1. 痘衄血吐血《保婴撮要》
  2. 痘脓而不痂《医学纲目》
  3. 痘前痧胀《痧胀玉衡》
  4. 痘苗《儿科萃精》
  5. 痘前十八犯《冯氏锦囊秘录》
  6. 痘面青《保婴撮要》
  7. 痘前十八犯(《锦囊》)《疡医大全》
  8. 痘闷邪语《奇效简便良方》
  9. 痘呛《中医词典》
  10. 痘门《医方考》
  11. 痘入目《医学纲目》
  12. 痘麻烂角《中医词典》
  13. 痘入目生翳《奇效简便良方》
  14. 痘麻秽触相同《痧胀玉衡》
  15. 痘色淡白《中医词典》
  16. 痘论《侣山堂类辩》
  17. 痘色顺逆《医宗金鉴》
  18. 痘里夹瘿《外科心法要诀》
  19. 痘色顺逆《痘疹心法要诀》
  20. 痘里夹瘿《医宗金鉴》
  21. 痘身疼《保婴撮要》
  22. 痘里发丹《外科心法要诀》
  23. 痘生舌上《中医词典》
  24. 痘里发丹《医宗金鉴》
  25. 痘时发不起《奇效简便良方》
  26. 痘里疮疡《外科大成》
  27. 痘释《冯氏锦囊秘录》
  28. 痘烂生蛆《奇方类编》
  29. 痘吐逆《医学纲目》
  30. 痘烂生蛆《奇效简便良方》
  31. 痘吐逆《保婴撮要》

《保婴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