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刀针法
小儿疮疡用针法,比之大人,尤宜慎重。当审经络表里之虚实,部分肌肉之浓薄而施之。夫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也;肿硬而坚者,发于肌肉也,肉色不变者,发于骨也。疮未成者,解散以消其毒。已成者托里以速其脓。脓已成者,当验其生熟浅深而后针之。以指轻按便痛者,脓浅也。重按方痛者,脓深也。按之不起者,脓未成也。按之即起者,脓已成也。若脓初生而即针,则泄其气血而脓反难成。若脓已熟而不针,则腐溃益深,而不能收敛。若疮深而针浅,则内溃不出,外血反伤。若疮浅而针深,则其脓虽出,良肉亦伤。盖疮疡之症,气血已伤,肌肉已坏,当随决其毒不可拘泥人神部分,其脓一出,诸症自退。若脓出反痛,或烦躁呕逆者,皆由胃气亏损,急宜托里调补。凡脓已成者,宜急刺去以纸捻蘸由 疮内,以膏药贴之,儿安不必服药。如疮反复未痊,多是乳母食浓味,或七情火动而然,当审所因而调治其母,俱药中加漏芦,令母服之,乳中药过,而疮自愈。
一小儿患疮肿硬,或用针出血,寒热呕吐,乃胃气虚而复伤也,用异功散而呕止,用八珍汤而血止,用托里散而疮愈。
一小儿项间患毒,脓成未溃,欲急刺之,不从,至胀痛始针出脓,用托里散而安。若及时用针不用药亦可也。
一小儿项间患毒,脓内溃胀痛,此脾肺气虚,而不能外溃也,用大补汤四剂,针之,清脓滴沥,发热恶寒,用独参汤四剂,脓涌泄,乃用大补汤、托里散而愈。东垣先生云∶气血壮实,脓自涌出。信矣。
一小儿臂痈,用针过深出血不止,恶寒口噤,脉微细,尚可救,乃用独参汤灌之,良久咽下,半晌而苏,再剂而能言,四剂而脓出;又用托里散、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项疮脓成不出,两腮皆白,余曰∶此肝胆经之症,腮白乃肺经之色,金能克木。当急用针,并补脾气。不信,竟殁。
五味异功散(方见用败毒之药)
八珍汤(方见发热不止)
托里散(方见热毒疮疡)
十全大补汤(方见便痈)

- 用刀针法《保婴撮要》
- 用党参宜求真者论《松峰说疫》
- 用刀针宜审《医门补要》
- 用大黄石膏芒硝论《松峰说疫》
- 用方法《银海指南》
- 用尺寸取穴法《苏沈良方》
- 用附子法《阴证略例》
- 用查表法估计样本含量《医学统计学》
-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类经》
-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温疫论》
- 用火法《普济方·针灸》
- 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医学免疫学》
- 用火法《针灸神书》
- 用PCR-SSCP 区分不同来源的幽门螺杆菌《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用火法《苏沈良方》
- 用M13噬菌体转染感受态细胞《动脉粥样硬化》
- 用火法《黄帝明堂灸经》
- 涌吐之剂(二首、附方六)《汤头歌诀》
- 用火法《宋本备急灸法》
- 涌吐禁例《中医名词词典》
- 用火法《伤寒括要》
- 涌吐《松峰说疫》
- 用火口诀《幼幼集成》
- 涌吐《中医词典》
- 用火口诀《推拿抉微》
- 涌水《儒门事亲》
- 用火宜忌《推拿抉微》
- 涌水《医述》
- 用计算法估计样本含量《医学统计学》
- 涌水《中医词典》
- 用夹法《中医词典》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