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
夫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肛者,大肠之魄门是也。巢氏云∶实热则大便秘结,虚寒则肛门脱出。此多因吐泻,脾气虚,肺无所养,故大肠之气虚脱而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或四君子为主。
若脱出绯赤,或作痛者,血虚而有热也,用补中益气汤,佐以四物、牡丹皮。微者或作痛者,气虚而有热也,佐以四君、牡丹皮。大凡手足指热者,属胃气热;手足指寒者,属胃气寒。
治验一小儿痢后脱肛,饮食少思,面色青黄,余谓脾土亏损,肝木所胜也。不信,另服消导克滞之剂,腹痛膨胀,倦怠作呕,余曰∶脾气虚甚矣。又不信,恪服前药,腹益胀重坠,四肢浮肿。复请治之,仍欲克滞。余曰∶腹胀重坠,脾气下陷也。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四剂,更手足冷,又加干姜,四剂而腹胀诸症渐愈。后因饮食过多,作泻脱肛,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及五味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脱肛半载,侵晨便泄,两目白多,用升补脾气之剂,不应。余曰∶肾开窍于二阴,此属肾虚也。用四神、地黄二丸及补中益气汤,月余而愈。
一小儿痢久脱肛,目睛多白,面色渐黄,余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调补脾肾而痊。
一小儿小便先频数涩滞,次下痢脱肛,久而不愈,余以为禀父肾虚,用六味地黄丸寻愈,后患泄泻咳嗽声喑,亦用前丸而瘥。
一小儿脱肛,用寒凉之药,肢体倦怠,饮食少思,肛门重坠,此脾气虚而中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酒炒芍药、白术、茯苓而瘥。
一小儿肛门肿痛,出血水,年余未愈,忽吐血便血,皆成紫块,此肠胃积热,用圣济犀角地黄丸顿止。更用金银花、甘草为末,白汤调服,半载而痊。
一小儿脱肛,杂用除湿祛风收涩等药,面黄体倦,少食便血,余欲升补脾气以摄其血,反服四物、槐花之类,而血亦甚,更加作呕,余先用四君、木香治之,形气渐充,便血顿止。又用补中益气汤,更以萆麻仁涂顶心而愈。
一小儿因咳嗽,服化痰等药,或作或彻,服滚痰丸,更吐泻,手足指冷,眉目发搐,肛门脱而不赤,余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汤治之,诸症渐愈;但脱肛未入,恪服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患痢脱肛,色赤或痛,用补中益气汤送香连丸而愈。后伤食用泻,肛复脱不入,仍用前汤,更以萆麻仁研涂顶门而愈。
涩肠散 治小儿久痢,肠头脱出。
上为末,腊茶少许,和掺肠头上,绵帛揉入。
四神丸(方见惊泻)
地黄丸(方见肾脏)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四君子汤(方见内钓)

- 脱肛《保婴撮要》
- 脱肛《古今医鉴》
- 脱肛《万病回春》
- 脱肛《医碥》
- 脱肛《古今医案按》
- 脱肛《医碥》
- 脱肛《外科心法要诀》
- 脱肛《临证指南医案》
- 脱肛《证治汇补》
- 脱肛《普济方·针灸》
- 脱肛《外科大成》
- 脱肛《普济方·针灸》
- 脱肛《卫生易简方》
- 脱肛《寿世保元》
- 脱肛《医学摘粹》
- 脱肛《寿世保元》
- 脱肛《医学摘粹》
- 脱肛《证治准绳·杂病》
- 脱肛《丹溪心法》
- 脱肛《证治准绳·女科》
- 脱肛《针灸资生经》
- 脱肛《证治准绳·类方》
- 脱肛《仁术便览》
- 脱肛《张氏医通》
- 脱肛《回春录》
- 脱肛《证治准绳·幼科》
- 脱肛《丹溪治法心要》
- 脱肛《杂病广要》
- 脱肛《奇效简便良方》
- 脱肛《医述》
- 脱肛《奇效简便良方》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