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酸
吞酸之症有二,热与寒也。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东垣曰∶病机作热,攻之误矣,浊气不降,寒药岂能治之。二说似乎矛盾,而实一也。《素问》言热者,所以指其末也;东垣言寒者,所以指其本也。丹溪用吴茱萸之法,亦尝谓之寒矣,然亦当分其虚实而治之。若烦热作渴,好食啖物,饮食易化,是为实火内炽,而胃经热也,宜用清凉饮之类。若不渴喜食热物,饮食难化,是为虚火所致,而胃经寒也,宜用香砂六君子汤之类。故东垣云∶邪热不杀谷,苟误认为实热,概用寒凉之剂,而变为中满呕吐反胃之症者,皆末传寒中之败症也。
可不慎欤!
治验一小儿吞酸,用六君子汤而愈。后伤食复作,兼泻,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干姜,泻顿止,又以六君子煎送四味茱萸丸而愈。
一小儿吞酸嗳腐,发热口渴,先用保和丸二服,以消宿滞,又用六君、木香、干姜,以温养中气而愈。后伤冷粉,腹胀痛,余用异功散加干姜,诸症渐愈,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将愈;又伤食吞酸腹痛,用六君、木香二剂痛止,又四剂而愈。
一小儿吞酸,喘嗽腹胀,面白兼青,余谓脾肺之气虚,先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二剂,喘胀悉愈,又用六君子汤及五味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十三岁吞酸,每食碗许,稍多则泻或腹胀,面色黄或青白,此脾肺虚,肝木所胜,用六君、干姜、柴胡、升麻,间佐以补中益气汤而痊。毕姻后,兼勤于功课,仍吞酸唾痰,服清热药,大便不实,嗜卧少食,而似肉痿,用前药各百余剂而痊。
一女子吞酸唾痰,恪用清气化痰之药,余谓属中气虚,不信,后觉肚腹肿胀,大小便淋沥而殁。
异功散(二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保和丸(二方见虚羸)
四味茱连丸(方见噫气)

- 吞酸《保婴撮要》
- 吞酸《古今医鉴》
- 吞酸《万病回春》
- 吞酸《医学正传》
- 吞酸《证治汇补》
- 吞酸《寿世保元》
- 吞酸《明医指掌》
- 吞酸《医述》
- 吞酸《医学摘粹》
- 吞酸《医学入门》
- 吞酸《医学摘粹》
- 吞酸《杂病治例》
- 吞酸《仁术便览》
- 吞酸《中医词典》
- 吞酸《医学实在易》
- 吞酸《景岳全书》
- 吞酸《医宗己任编》
- 吞酸《中医名词词典》
- 吞酸《丹溪治法心要》
- 吞噬细胞缺陷病《医学免疫学》
- 吞酸《痰火点雪》
- 吞噬细胞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吞酸《扁鹊心书》
- 吞噬细胞的分离和收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吞酸《金匮钩玄》
- 吞气《中医词典》
- 吞酸嘈杂《顾松园医镜》
- 吞口《中医词典》
- 吞酸门《医方考》
- 吞金银铜铁不化《奇方类编》
-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丹溪心法》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