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痈
(谓痈生于胁之前肤之傍白者五下皆是也)
腋痈属足少阳、手少阴、手厥阴三经。小儿患之,多禀赋肝火所致,初起先用活命饮,次用柴胡栀子散,五七日间作脓, 肿作痛者,亦用活命饮杀其大势,虽溃亦轻而易敛。若脓已成,用托里消毒散。已出,用托里散。如有变症,当随症治之。
一小儿患前症,肿痛,用仙方活命饮而痛止,用托里消毒散而溃。因母饮酒,后加肿痛,母服清胃散,儿服活命饮、托里散而愈。
一小儿患之,因乳母恚怒所致,子用仙方活命饮,母用柴胡栀子散、加味逍遥散并愈。后复患,令母仍服前药,子服托里消毒散而脓溃,用托里散而敛。
一小儿腋下常患一枚,此禀肝胆怒火也,用牛黄解毒丸,母服柴胡栀子散、逍遥散而愈。后每发即服前药而愈,或用荆防败毒散,外敷铁箍散,以杜后患,几至不救。
一小儿十四岁患之,内外皆用寒凉败毒之药,肿硬作痛,上连肩胛,脓成不溃,或用针之,脓仍不出。余曰∶此气血虚甚,当峻补之。不信,半载后,肩骨溃解,惟皮相连,沥尽气血而殁。
一小儿患之,恪服败毒之药,久不溃,色不变,肿硬如石,余用葱熨之法,及托里散二十余剂,患处微赤作痛,又数剂,肿起,针出秽脓,气息奄奄,用人参一两、干姜一钱、枣子十枚四剂,仍用前散寻愈。
一小儿患之,脓内溃,久不出,色不变,亦不痛,余谓气血虚甚,当先大补而用火针。不信,或用冷针,脓果不出;
更气喘自汗,余用独参汤二剂,喘汗少止,脓仍未出,又二剂,脓出甚多,喘汗大作,又用前汤四剂,诸症悉退,乃用八珍汤渐愈。后因伤风咳嗽,误用表散之药,烦躁自汗,面目赤色,脉洪大无伦,按之如无,此血脱发躁也,先用当归补血汤,诸症顿愈,再用八珍汤而安。又饮食过多发厥,手足并冷,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生姜,一剂而愈。
一小儿患之,色黯不敛,三年不愈,用十全大补汤及豆豉饼,三月余将愈;后劳倦怒气,腋下肿痛,以加味逍遥散、十全大补汤,相间服之,月余而愈。
豆豉饼 治疮疡肿痛,硬而不溃,及溃而不敛,并一切顽疮恶疮。用江西豆豉为末,唾津和成饼,大如铜钱,浓如三四钱,置患处,以艾壮于饼上灸之,灸干则再易。如疮大,作大饼覆患处,以艾铺饼上灸之。疮未成者即消,已成者祛毒。间有不效者,乃气血虚败之症也,参疔疮类灸法用之。(方见腋痈)
上水煎服。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各一钱) 山栀(炒) 钩藤钩子(各七分) 甘草(炒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上每服一二钱,姜、枣水煎,婴儿用,大剂与母服,子少服之。
黄连(五分) 生甘草(二钱五分) 生地黄(五钱) 当归 朱砂(三钱)
上为末,饭糊丸,小豆大。每服十五丸,滚汤下。如二三服不应,当服归脾汤,婴儿乳母并服。
托里消毒散
托里散(二方见热毒疮疡)
清胃散(方见腹痈)
加味逍遥散(方见发热不止)
十全大补汤(方见便痈)

- 腋痈《保婴撮要》
- 腋痈《证治准绳·幼科》
- 腋痈《外科心法要诀》
- 腋痈《续名医类案》
- 腋痈《外科正宗》
- 腋痈《医宗金鉴》
- 腋痈门主方《疡医大全》
- 腋痈《中医词典》
- 腋痈门主论《疡医大全》
- 腋痈《中医名词词典》
- 腋肿《中医词典》
- 腋胁下凡八穴《针灸甲乙经》
- 腋肿、腋臭《医学纲目》
- 腋胁肋三部证治(计三证)《外科证治全书》
- 靥(yè,音夜)《中医词典》
- 腋下瘿瘤秘方《华佗神方》
- 靥后发热咽痛不利之症《保婴撮要》
- 腋下穴《中医词典》
- 靥后落痂治款《景岳全书》
- 腋下毛《中医词典》
- 靥期《续名医类案》
- 腋下瘤瘿《奇方类编》
- 一《类经》
- 腋下瘤瘿《急救广生集》
- 一《类经》
- 腋下瘤《奇效简便良方》
- 一般表现《减肥新法与技巧》
- 腋下狐臭《奇效简便良方》
- 一般成人的免疫接种《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腋下动脉《中医词典》
- 一般措施《预防医学》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