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
经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热往来,此乃阴阳相胜也。
故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阳气并于阳,则发热。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入阴中,则发热。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阳胜则乍热,阴胜则乍寒,阴阳相胜,虚实不调,故邪气更作而寒热往来,或乍寒乍热也。少阳胆者,肝之府,界乎太阳阳明之间,半表半里之分,阴阳之气,易于相乘,故寒热多主肝胆经症,以小柴胡汤加减调之。若只见寒热,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大病后,元气未复,悉属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宜用八珍汤补之,甚者十全大补汤。有食积为病亦令寒热,用保和丸消之。若兼呕吐泄泻,用六君子汤。厥冷冻饮料热,人参理中丸。作渴不止,七味白术散。食积既消,而寒热尚作者,肝邪乘脾所胜,侮所不胜也。用异功散加柴胡、山栀。其疟症寒热,详见疟门。
治验一小儿十四岁,朝寒暮热,或时发寒热,则倦怠殊甚,饮食不思,手足指冷,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汤,各二十余剂,渐愈。后因用功劳役,前症复作,更加头痛,脉虚两寸尤弱,朝用补中益气汤、蔓荆子,夕用十全大补汤,两月余而痊。但劳役仍复寒热,服前二汤稍愈。毕姻后,又用功过度,朝寒遍体如冰,暮热遍身如炙,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姜、桂,暮用八味丸加五味子,各五十余剂而愈。
一小儿十三岁,壮热便秘,服清凉饮,愈而复作,服地骨皮散,更潮热。又服芩、连、四物,不时寒热,体倦少食而热,或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余谓肝脾虚热。夕用地黄丸加五味子,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山茱而瘥。
一小儿寒热不愈。诊其乳母,左关脉弦数,左胁作痛,遇劳则遍身瘙痒,遇怒则小便不利,此因肝经血虚,郁火所致也。先用小柴胡汤加山栀、牡丹皮,诸症顿退。又用加味逍遥散,母子并痊。
一小儿发热切牙,乍寒乍热,耳内痛痒,缘乳母有肝火所致,用柴胡清肝、栀子清肝二散,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儿十四岁,每日子时分发热,遍身如灸,午未时则寒,足骨如冰至膝,至子时分,热仍作,此内真寒而外假热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参、 各三钱、附子三分,夕用大剂四君子汤加当归一姜桂五分,各数剂。乃朝用十全大补汤,夕用六君子汤,渐愈。又用五味异功散而寻愈。
一女子十五岁,寒热,月经先期,两寸脉弦出鱼际。此肝经血盛之症,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乌梅治之而愈。后寒热消瘦,月经过期,乃肝脾二经血气虚弱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地黄丸而愈。
羌活冲和汤 治太阳无汗,发热头痛恶寒,春强,脉浮紧。又治非时暴寒人中之头痛,恶寒发热,宜此汤治之以代麻黄汤用,太阳经之神药也。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半) 川芎 甘草 细辛 白芷 生地黄 黄芩(各一钱)
上水煎服。
八珍汤(四物、四君合用,四物见急惊,四君见内钓)
十全大补汤(方见自汗)
六君子汤
加味逍遥散
异功散(三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二方见虚羸)
地骨皮散(方见潮热)
地黄丸
小柴胡汤(方见痉症)
柴胡清肝散
栀子清肝散(二方见发热)

- 寒热《保婴撮要》
- 寒热《医碥》
- 寒热《古今医案按》
- 寒热《医碥》
- 寒热《医经原旨》
- 寒热《普济方·针灸》
- 寒热《灵素节注类编》
- 寒热《证治准绳·女科》
- 寒热《灵素节注类编》
- 寒热《张氏医通》
- 寒热《审视瑶函》
- 寒热《证治准绳·幼科》
- 寒热《伤寒大白》
- 寒热《医述》
- 寒热《血证论》
- 寒热《续名医类案》
- 寒热《周慎斋遗书》
- 寒热《冯氏锦囊秘录》
- 寒热《伤寒六书》
- 寒热《医学纲目》
- 寒热《伤寒六书》
- 寒热《经验麻科》
- 寒热《内经评文》
- 寒热《中医词典》
- 寒热《丹溪治法心要》
- 寒热《灵枢悬解》
- 寒热《友渔斋医话》
- 寒热《景岳全书》
- 寒热《伤寒寻源》
- 寒热《中医名词词典》
- 寒热《医效秘传》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