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风口噤
小儿偏风者,属少阳厥阴肝胆二经症也。噤者筋急,由风木太甚而乘于脾以胜水湿,则筋太燥。然燥金主于收敛劲切故也。又曰∶风之为病,善行而数变,或左或右,其因一也。治须审而药之。若足阳明胃经气虚,风邪所乘,其筋脉偏急者属外因。若足厥阴肝经风热乘脾,筋脉偏急者属内因。若脾肺虚弱,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或服金石之剂耗损肝血,或吐泻后内亡津液不能养肝,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诸症皆属肝血不足,肝火生风,宜滋肾水养肝血壮脾土。治法∶脾胃虚而动风者,异功散加柴胡、钩藤钩。脾肺虚而外邪所乘者,用钩藤饮。肝火血燥者,用六味地黄丸。津液不足者,用白术散。若兼目紧上视,寒热往来,小便淋沥,面色青洁,两胁胀痛之类,皆肝经之本病也。或唇口歪斜,腹痛少食,目胞浮肿,面色青黄,肢体倦怠之类,皆肝木乘脾之症也,当审五脏相胜而主之。设执其见症概投风药,反成坏症者有矣。
治验一小儿口眼 斜,面色或青或赤,此肝心风火乘脾也。朝用柴胡清肝散,夕用异功散加钩藤钩而愈。其时有患前症,服祛风导痰之药者,皆不能起。
一小儿痢后患前症发搐。面色痿黄,肢体倦怠,此元气虚克伐多矣。余用补中益气汤加钩藤钩子服而渐愈。后因乳母七情饮食失宜,或儿乳食过多,前症仍作。服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而应。
全蝎(去毒,炒) 僵蚕(直者,炒) 川芎 黄芩 甘草 桂枝 赤芍 麻黄(去节。各二钱) 天麻(六钱) 天南星(去脐,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姜五片,水煎服。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瘀血,日夜人参 白茯苓 芎 桂 当归 白芍 白术(各等分)
上散每服二钱,入粟米数粒同煎,食前服。
异功散(方见天钓)
六味丸(方见肾脏)
白术散(方见积痛)
柴胡清肝散(方见诸热)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 偏风口噤《保婴撮要》
- 偏风口噤《张氏医通》
- 偏寒痢疾《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偏风口噤《证治准绳·幼科》
- 偏肩《中医词典》
- 偏风口噤《中医词典》
- 偏结《中医词典》
- 偏风口候《诸病源候论》
- 偏经《中医词典》
- 偏风口《女科证治准绳》
- 偏沮《中医名词词典》
- 偏风候《诸病源候论》
- 偏沮《中医词典》
- 偏风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偏枯《中医词典》
- 偏风方九首《外台秘要》
- 偏枯《针灸素难要旨》
- 偏风(偏枯 半身不遂)《针灸资生经》
- 偏枯健全汤方《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偏风《灸法秘传》
- 偏枯肉苛《灵素节注类编》
- 偏风《金匮翼》
- 偏历《针灸大成》
- 偏风《普济方·针灸》
- 偏历《中医词典》
- 偏风《医学纲目》
- 偏历《子午流注说难》
- 偏风《备急千金要方》
- 偏历《针灸学》
- 偏风《中医词典》
- 偏漏《中医词典》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