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潮热
张洁古先生云∶痘疹未有不因潮热而出者。观其热之时,知自何脏发出,寅卯辰时属肝,出水泡;巳午未时属心,出疮;申酉戌时属肺,为脓泡;亥子丑时属脾,出疹子。惟肾独居腑下,不受秽浊,故无症耳。窃谓前症当察其虚实,若壮热饮水,便秘,属实热也,少用清凉饮下之。发热饮冷,大便不秘,属虚热也,宜人参白术散补之。若下而发热愈甚,此阴虚而阳无所附也,用四物、参、 之类补之。若下而潮热面赤者,血气发躁也,用当归补血汤补之。若见发搐等症,乃肝虚而内生风也,用四物、天麻、钩藤钩补之。用发散之剂,而热愈甚,此表虚而外热也,用四君、当归、黄补之。
一小儿先潮热,午前甚,面青痘赤,出而热不止,或时发搐,手足不热不冷,此阳明胃经症,为肝木所侮,先用补中益气汤加钩藤钩,四剂而热止;痘色红活,乃去钩藤钩,又四剂而贯浆,又用八珍汤而痊。
一小儿痘红活,寅卯时潮热作渴,此肝经风热症,用柴胡栀子散末,三服热止浆贯,又用八珍汤、山栀、丹皮而靥。
一小儿靥后潮热,手足发冷,余谓胃气虚弱,用五味异功散,佐以补中益气汤而愈。因饮食过度,前症复作,更腹胀,大便不实,小便重坠,此脾虚也,用补中益气汤而痊。
一小儿痘后,不时寒热噫气,饮食吞酸,服二陈、枳实、黄连,更寒热如疟,腹坠下气,此中气复伤而下陷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各加干姜、木香而愈。
一儒者先潮热出痘,面青胁痛,此肝经之症,用四君、柴胡、当归、山栀,二剂胁痛稍缓,又佐以加味逍遥散而痛止,却用托里散,浆贯而靥。后又潮热,用地黄丸而愈。
一妇人患此,误服寒凉之剂,烦躁作渴,饮沸汤而不知热,脉洪数,按之微细,此血气俱虚,用大剂十全大补汤加姜、桂四剂,更恶寒切牙,此虚极而药力未能及也,于前药内,更加附子一片,二剂诸症顿退,乃去附子,又二剂将安,去姜、桂常服而痊。
一小儿痘愈后,潮热,饮食少思,面色痿黄,久治不愈,热后面与手足如冰,余谓脾气虚寒,当用六君、姜、桂,不信而死,手足皆黑。惜哉!
柴胡栀子散 治痘疮肝经有热,寅卯时发热,或寒热往来,或发热惊搐,或切牙不止,四肢劲强。(方见脓水淋漓)
加味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牡丹皮、山栀) 治因乳母肝脾血虚发热,致儿发潮热,疮不能愈者。(方见欲靥不靥)
六味地黄丸(二方见发热属阴阳)
八珍汤(方见顶陷灰白)
清凉饮(方见大便不通)
十全大补汤(方见腹胀气促)
四君子汤(方见不靥闷乱)
补中益气汤
四物汤(方见痘出迟)

- 痘潮热《保婴撮要》
- 痘不脱痂《奇效简便良方》
- 痘稠密《保婴撮要》
- 痘不起胀《中医词典》
- 痘出不快《中医词典》
- 痘不起浆《奇效简便良方》
- 痘出不快《医学纲目》
- 痘不快发《奇效简便良方》
- 痘出不起《奇效简便良方》
- 痘不灌浆《中医词典》
- 痘出太密《医学纲目》
- 痘病消长《四圣悬枢》
- 痘出同时论《吴医汇讲》
- 痘病解《四圣悬枢》
- 痘出五藏形证《医宗金鉴》
- 痘病根原《四圣悬枢》
- 痘出五脏形证《痘疹心法要诀》
- 痘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痘出稀疏,但呕吐不止,药不能入者《奇效简便良方》
- 痘便血或黑屎《保婴撮要》
- 痘出遇产《医宗金鉴》
- 痘被经水触犯《奇效简便良方》
- 痘出遇产《痘疹心法要诀》
- 痘《也是山人医案》
- 痘出约日法《冯氏锦囊秘录》
- 痘《医学真传》
- 痘初发免险症《奇效简便良方》
- 痘《冷庐医话》
- 痘喘《医学纲目》
- 痘《临证指南医案》
- 痘喘症《保婴撮要》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