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便血
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木得风则摇动,乃肝经火盛而生虚风也。汤氏治郑都承子摇头便血七年,用祛风药、止血药,百试无效。此肝经风热所乘,土受木克,不能摄血而溃入大肠,故便血不止,遂制清肝益胃汤,以平肝益脾祛风热,兼服胃风汤,旬余诸症悉愈。便血者风木摇动,则土受凌虐,而不能统血也。或食酸味过多,以益其肝致令阴结。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又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渗入肠间,故便血也。血亦有乳母恚怒,风热炽盛,或肝木伤脾,使清气不升。或风邪侵入大肠者。治法∶若因风热,用柴胡清肝散。若因怒火,用加味小柴胡汤。若清气不升,脾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若风邪侵于大肠者,用清肝益胃丸。肝经血热妄行者,用六味地黄丸。脾土不能培肝木者,用六君、柴胡、钩藤钩。肝木胜脾土者,用四君、芍药、钩藤钩。结阴者,用平胃地榆汤。
治验一小儿伤风咳嗽痰涌。余谓∶脾虚肺弱,腠理不密,风邪外乘。用六君子汤加桔梗、桑皮、杏仁而愈;后饮食停滞,作泻腹胀,仍用六君子加山楂、浓朴而安。又停食作泻,服消导之药,更加咳嗽。余谓∶当调补脾土。不信。自用发表克滞,前症益甚,更加摇头。余以天麻散倍加钩藤钩及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项间结核,面色痿黄,肌体消瘦,切牙抽搐,头摇目札,此肝木克脾土也。用六君子汤及九味芦荟丸顿愈。
一小儿病后,遇惊即痰甚,切牙抽搐,摇头作泻,恪服脑、麝、朱砂等药,以致慢惊而卒。
犀角屑 甘草 全蛇蜕(炙黄) 钩藤钩子 麻黄(去节,一钱) 黄 (蜜炙) 羌活 防风 白芍药上为末,枣肉杵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薄荷汤下。
《海藏食疗》云∶蛇蜕主去风邪明目。治小儿一百二十种惊痫寒热等症,蛊毒安胎,炒用又治风痫、弄舌摇头。故前方用之。
平胃地榆汤 治结阴便血。
白术 陈皮 茯苓 浓朴 葛根(各五分) 地榆(七分) 干姜(五分) 炙甘草 当归 炒神曲 白芍药 人参 益智(各三分) 升麻 附子(炮。各一钱)
上每服一钱,水煎服。
胃风汤(方见偏风口噤)
柴胡清肝散(方见诸热症)
加味小柴胡汤(方见肝脏)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六味地黄丸(方见肾脏)
泻白散(方见肺脏)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二方见天钓)
天麻散(方见内嗽)
异功散(方见天钓)
九味芦荟丸(方见疳症)

- 摇头便血《保婴撮要》
- 摇头便血《张氏医通》
- 摇针《中医名词词典》
- 摇头《伤寒括要》
- 摇针歌《医宗金鉴》
- 摇头《伤寒明理论》
- 咬骨疽《中医词典》
- 摇头《医效秘传》
- 咬骨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摇头《丹溪手镜》
- 咬肌《人体解剖学》
- 摇头《松峰说疫》
- 咬肌间隙《人体解剖学》
- 摇头《证治准绳·幼科》
- 咬肌下蜂窝织炎(咬肌下间隙感染)《口腔科学》
- 摇头《医学纲目》
- 咬去唇舌《奇效简便良方》
- 摇手法《中医词典》
- 咬伤《外科大成》
- 摇法《厘正按摩要术》
- 咬伤《外科正宗》
- 摇法《中医词典》
- 咬头膏《外科全生集》
- 摇法《中医名词词典》
- 咬牙《中医词典》
- 摇鞭丸《毓麟验方》
- 咬牙《疫疹一得》
- 摇摆之脉有来去辨《读医随笔》
- 咬牙《保婴撮要》
- 摇摆触碰法《中医词典》
- 咬牙风《中医词典》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