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惊
小儿胎惊风者,因妊妇饮酒忿怒惊跌,或外挟风邪,内伤于胎,儿生下即病也。若月内壮热,翻眼握拳,噤口出涎,腰强搐掣,惊怖啼叫,腮缩囟开,颊赤面青眼合者,当散风利惊,化痰调气,及贴囟法;甚则以朱银丸下之。若面青拳搐,用保命丹、钩藤散之类,切不可误作脾风,妄用温药。若眉间色赤,或虎口指纹曲里者可治,用钩藤散、全蝎散。若眉间色黑,或指纹反出外者不治。大抵小儿脏腑脆弱,不可辄用银粉镇坠之剂,反伤真气,多致不救者。且妊娠每月各有经脉滋养,一月属肝,二月属胆,三月属心,四月属小肠,五月属脾,六月属胃,七月属肺,八月属大肠,九月属肾,十月属膀胱,多因妊娠时受患而作也。须察于某月受病,病在某经,和其阴阳,调其脾胃,兼以见症之药佐之,无有不愈。
治验一小儿患胎惊,诸药不应,用紫河车研烂如泥,每用钱许,乳化服之,更以十全大补汤加钩藤钩、漏芦,与母服。两月余举发渐轻,年余举发渐稀,服年余不再发,至出痘后复发。取紫河车研烂,入糯米粉丸小豆大,每服百丸以乳送下,服二具全瘥。毕姻又发,仍用前丸及十全大补汤、六味丸加当归、黄 、肉桂、五味子。年余喜其能远帷幕得痊。后因劳役更作,又用前丸及十全大补汤等药,不应,用大剂独参汤服数斤,然后举发稍缓,乃用人参二两、附子一钱,数服顿止,仍用前药,间用独参汤而痊。
一小儿患胎惊,用紫河车丸及十全大补汤,及钩藤膏而愈。毕婚后复发,用大剂独参汤、六味丸,加五味子、黄 、当归煎服,半载举发稍轻,年余不再发。后每劳役怒气仍发,即用煎药随愈。又伤寒愈后复作,虚症悉具,莫能名状,用紫河车二具,独参煎汤十余斤而痊。
后患伤风咳嗽,咽干内热,用六味地黄丸料加五味子煎服,及十全大补汤而痊。
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 、肉桂,四物、四君子合用,方见急惊)
地黄丸(方见肾脏)
朱银丸(方见噤风撮口)
保命丹(方见发搐)
钩藤散(方见慢惊)
全蝎散(方见偏风口噤)
贴囟法(方见发搐)
钩藤膏(方见天钓)
紫河车丸(方见前症)

- 胎惊《保婴撮要》
- 胎惊《寿世保元》
- 胎惊《明医指掌》
- 胎惊《张氏医通》
- 胎惊《幼科推拿秘书》
- 胎惊《证治准绳·幼科》
- 胎惊《慈幼新书》
- 胎惊《医述》
- 胎惊丹毒《医宗金鉴》
- 胎惊《幼幼新书》
- 胎惊丹毒《外科心法要诀》
- 胎惊《冯氏锦囊秘录》
- 胎惊风第二十三问《婴童百问》
- 胎惊《中医名词词典》
- 胎惊候(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 胎教门《妇人大全良方》
- 胎惊论《婴童类萃》
- 胎教古论(胎产须知)《古今医统大全》
- 胎惊胎痫胎风胎黄《幼科释谜》
- 胎教迩言(胎教三)《宜麟策》
- 胎惊心悸气促胀痛不安《胎产秘书》
- 胎教《济生集》
- 胎惊夜啼《中医词典》
- 胎教《中医词典》
- 胎惊夜啼《医学入门》
- 胎浆《中医词典》
- 胎惊夜啼《卫生易简方》
- 胎兼症瘕《医宗金鉴》
- 胎倦《中医词典》
- 胎兼症瘕《中医词典》
- 胎渴《中医词典》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