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
仲景云∶火入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夫心者,君火也。火王则金燔,水亏而火独存,故肺肾合而为躁也。活人云∶但烦热者,虚烦也。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鼻不塞,故知非伤寒也。头不痛,脉不紧,故知非里寒也。不可发汗攻下,当与竹叶汤,兼呕者与橘皮汤。又心虚则先烦而后渴,翕翕发热,其脉浮紧而大是也。盖烦者,心中烦扰为内热,故属阳;躁者,肢体躁动,或裸身欲入井中,为外热,故属阴。外热者无根之火也,是以为虚。在小儿当辨,其 煎不安是烦; 不定是躁。 煎者,心经有热,精神恍惚,烦满生惊; 者,心经有风,烦躁惊搐也。热甚者,黄连解毒汤,轻者导赤散。风热者,至宝丹。
脉数而实,便闷有热者,神芎丸,此皆实热之治法也。若烦而头痛短气,口干咽燥不渴者虚也,用四君加芎、归。因药攻伐而作渴者,用竹茹汤。烦而不得眠者,酸枣仁汤。心神颠倒,烦热欲吐者,朱砂安神丸。面戴阳,目内赤,六脉洪大,按之全无者,血虚发躁,用当归补血汤。若躁而裸体欲入井中,脉沉细或浮大,按之如无者,此皆阴盛发躁也,宜用参附汤,有回生之功。
治验一小儿烦躁惊悸,热渴饮冷,额间色赤,此心经实热所致,先用泻心汤一服稍缓,又用柴胡栀子散而愈。
一小儿痢后发热烦躁,用四君、当归、升麻、柴胡顿安,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又伤食作泻,前症复一小儿溃疡,烦躁惊搐撮空,用六味丸料煎服,以滋肾肝,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脾肺渐愈,又用八珍汤而痊。
一小儿患 疹,服发汗之药,烦躁作渴,先用当归补血汤,及东垣圣愈汤,诸症渐安。又用八珍汤加麦门冬、五味子而愈。
一小儿痢后烦躁作渴,面赤脉大,按之如无,此血脱烦躁也,先用当归补血汤,又用加味异功散加升麻、当归而安。又伤食作泻不已,复烦躁,用异功散为主,佐以八珍汤而安。
一小儿患瘰 ,服下毒之药,发热烦躁,口渴作呕,此元气复伤,用八珍汤倍加参、 、归、术,治之渐安,又用四君、当归、升麻而安。
清热解毒丸 治五脏积热,毒瓦斯上攻,胸臆烦闷,咽喉肿痛,赤眼壅肿,头面发热,唇口干燥,两颊生疮,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及伤暑毒,面赤身热,心烦躁而渴,饮食不下。
上研末,入青黛和匀蒸饼七个,水调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细嚼生姜汤下。如中诸毒,并宜服之。及惊风潮热,痰涎壅塞,心胸烦躁,颊赤多渴,坐卧不稳,每服半粒,量大小加减。
橘皮(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人参(二钱五分) 竹茹(半两)
上每服五钱,姜水煎,食前服。
东垣圣愈汤 治诸疮出血多,而烦躁不得眠。
熟地黄 生地黄 川芎 人参(各五分) 当归身 黄 (各一钱)
上水煎服。
上水煎服。
酸枣仁汤(方见惊痫)
至宝丹(二方见惊风)
导赤散(方见心脏)
异功散
四君子汤(二方见内钓)

- 烦躁《保婴撮要》
- 烦躁《济阴纲目》
- 烦躁《卫生宝鉴》
- 烦躁《医碥》
- 烦躁《伤寒大白》
- 烦躁《医碥》
- 烦躁《松峰说疫》
- 烦躁《证治准绳·疡医》
- 烦躁《伤寒六书》
- 烦躁《证治准绳·疡医》
- 烦躁《伤寒六书》
- 烦躁《张氏医通》
- 烦躁《麻科活人全书》
- 烦躁《证治准绳·幼科》
- 烦躁《丹溪手镜》
- 烦躁《证治准绳·幼科》
- 烦躁《丹溪治法心要》
- 烦躁《医述》
- 烦躁《伤寒寻源》
- 烦躁《医述》
- 烦躁《痰火点雪》
- 烦躁《续名医类案》
- 烦躁《医效秘传》
- 烦躁《冯氏锦囊秘录》
- 烦躁《痘疹心法要诀》
- 烦躁《冯氏锦囊秘录》
- 烦躁《伤寒明理论》
- 烦躁《冯氏锦囊秘录》
- 烦躁《广瘟疫论》
- 烦躁《冯氏锦囊秘录》
- 烦躁《伤科汇纂》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