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发痉
疮疡发痉,因气血亏损,外邪所搏,或内虚郁火所致。其症牙关紧急,四肢劲强,腰背反张,肢体抽搐,有汗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故有汗也。无汗而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荣故无汗也。皆因亡血过多,筋无所养,伤寒汗下过多,及溃疡产后者多患之,此乃败症也。若大补气血,多有复生,如作风治,速其危矣。治在婴儿尤难调理,宜审其禀赋,及乳母所致者而治之。
一小儿疮溃后患此,形气殊倦,用十全大补汤二剂稍缓,佐以补中益气汤数剂而痊。
一小儿患瘰 变痉,面青或赤,此脾经血虚而有热也,用八珍汤加柴胡、牡丹皮,热汗渐止;又用十全大补汤,寒热渐止;又用托里散、附子饼而愈。后伤食,服克伐药仍发痉,手足如冰,余用人参理中丸、五味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感冒发散变痉,汗出不止,手足并冷,用补中益气汤加肉桂,四剂而愈。
一小儿金刃伤脚面,出血过多,口噤目直,此出血过多,肝火内动而变症,用四物、参、术、钩藤钩,四剂其势稍定;又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柴胡变症悉愈;又用托里散、八珍汤,患处溃而痊。
一小儿伤手,出血烦躁,口噤昏愦,气息奄奄,先用东垣圣愈汤而安;又用托里散而溃,佐以八珍汤而敛。
一女子十五岁,伤手指出血,口噤如痉,脉浮数,肝脾为甚,先用加味归脾汤四剂稍缓,又数剂渐苏,却佐以加味逍遥散,月余而苏,却用归脾汤为主,八珍汤为佐而愈。此等症候,用祛风化痰之药而死者,不可枚举。
补中益气汤(方见肌肉不生)
五味异功散(方见用败毒之药)
附子饼(方见贴骨痈)
托里散(方见热毒疮疡)
归脾汤(方见胁痈)
八珍汤

- 疮疡发痉《保婴撮要》
- 疮疡发痉《中医词典》
- 疮疡烦躁《中医词典》
- 疮疡发寒热《中医词典》
- 疮疡关节《中医词典》
- 疮疡大便泄泻《中医词典》
- 疮疡行气法《中医词典》
- 疮疡大便不通《中医词典》
- 疮疡和营法《中医词典》
- 疮疡出血《景岳全书》
- 疮疡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 疮疡掺药法《中医词典》
- 疮疡解《四圣心源》
- 疮疡部《本草易读》
- 疮疡解表法《中医词典》
- 疮疡补法《中医词典》
- 疮疡疥癣证《明医指掌》
- 疮疡辨阴证《中医词典》
- 疮疡灸法《中医词典》
- 疮疡辨痒《中医词典》
- 疮疡看法《外科选要》
- 疮疡辨阳证《中医词典》
- 疮疡科《中医词典》
- 疮疡辨虚实《中医词典》
- 疮疡科《丹台玉案》
- 疮疡辨痛《中医词典》
- 疮疡麻木《中医词典》
- 疮疡辨脓《中医词典》
- 疮疡面赤不得攻下《外科理例》
- 疮疡辨脉《中医词典》
- 疮疡内托法《中医词典》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