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泻
小儿惊泻者,肝主惊,肝,木也,盛则必传克于脾,脾土既衰,则乳食不化,水道不开,故泄泻色青,或兼发搐者,盖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症也。亦有因乳母脾虚受惊,及怒动肝火而致者。经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法当平肝补脾,慎勿用峻攻之药。脾气益虚,肝邪弥甚,甚至抽搐反张者,亦肝火炽盛,中州亏损之变症也。凡见惊症,即宜用四君、六君、异功散等方,加白附子定风,柴胡平肝引经以杜渐,则必不至泻搐而自安矣。今已见泻吐惊搐,尚不知补脾平肝,以保命、抱龙、镇惊等药治之,其亦去生远矣。
治验一小儿因惊久泻,面色青黄,余谓肝木胜脾土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一小儿泄泻惊搐,其母面青脉弦,先用小柴胡汤加木香、漏芦一剂,次用四君、木香、钩藤钩、山栀,母子同服而愈。
一小儿因其母被惊患泻,服药伤胃,反致吐乳,余用五味异功散、炒黑黄连、木香治其母,时灌子一二匙俱愈。后母因郁怒停食,下痢呕吐腹痛,其子昏愦不食,以六君子汤加车前子、黄连、木香,母子俱服而安。
一小儿久泻青色,肠鸣厥冷。余曰∶此惊泄也,脾土既亏,则肝木来侮,须温脾平肝,然后可愈。彼以为迂,自用治惊悸等药,腹胀重坠,小便不利,四肢浮肿,始信前言,重复请治。余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数剂,诸症稍可,又以补中益气汤数剂,饮食少加;又因伤食夹惊散解利之剂,手足逆冷,睡中发搐,余谓此脾土虚,而肺金受症,重伤真气故也。用异功散加紫苏一剂,以散表邪;次以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调补真气而痊。
一小儿因惊吐泻腹胀,先用六君、木香、柴胡治之稍可;又以五味异功散而愈。后因惊搐痰甚,或用镇惊化痰之药,倦怠不食,而泄益甚,先用异功散加木香、钩藤钩四剂而愈。
四神丸 治脾虚胃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痢腹痛。
肉豆蔻(二两) 补骨脂(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二两)
上为细末,用红枣六十五枚,生姜六两,用水二钟,煮干,取枣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送下或化服。
上为末,用红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用水一钟,煮干,取枣肉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滚汤下。
朱君散 治吐泻后有此症,并粪青者,宜服之。即四君子汤加辰砂、麝香、灯心、钩藤钩,为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方见内钓)
太乙丹 常服安神镇惊,止夜啼。
桔梗(炒,一两) 藿香叶 白扁豆(炒。各半两) 白芷 川芎(各二钱)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磨下。粪青者,枣汤下。夜啼,灯心、钩藤钩汤下,加白术、茯苓、白芍药尤妙。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五味异功散(二方并见内钓)
小柴胡汤
至圣保命丹(二方并见痉症)

- 惊泻《保婴撮要》
- 惊泻《证治准绳·幼科》
- 惊泻《儿科萃精》
- 惊泻《幼幼新书》
- 惊泻《幼科心法要诀》
- 惊泻《医宗金鉴》
- 惊泻第六十九问《婴童百问》
- 惊泻《中医词典》
- 惊虚《幼幼新书》
- 惊邪《普济方·针灸》
- 惊忧发狂《奇效简便良方》
- 惊邪《新修本草》
- 惊郁《中医词典》
- 惊痫治验《卫生宝鉴》
- 惊跃《读医随笔》
- 惊痫杂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惊躁《中医词典》
- 惊痫余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惊则气乱《中医名词词典》
- 惊痫忤是三候《幼幼新书》
- 惊则气乱《中医词典》
- 惊痫死症辨《幼科铁镜》
- 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节内雨《药性切用》
- 惊痫兼别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惊蛰春厘清明谷雨四节内水《本草从新》
- 惊痫活症辨《幼科铁镜》
- 惊蛰春厘清明谷雨四节内水《本草撮要》
- 惊痫候《诸病源候论》
- 惊者平之《中医名词词典》
- 惊痫发搐《小儿药证直诀》
- 惊者平之《中医词典》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