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洁古云∶ 疹之病, 肿于外者,属少阳相火也,谓之 。小红KT 隐于皮肤之中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
疹并出,则小儿难禁,然首尾俱不可下。大抵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小便秘,则微疏之,身温者顺,身凉者逆。大忌外敷寒凉,内用疏导,无此二者,可保无肤。
一小儿患 发热,体倦少食,此脾肺气虚,外邪相搏也,先用消风散二剂,随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芍药而愈。
一小儿患 ,作痛热渴,服发表之剂益甚,形气倦怠,脉浮而数,此真气复损而然耳。遂用人参安胃散、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患 发热,用犀角消毒散一剂,吐泻顿作。余曰∶此邪气上下俱出矣。勿药自愈,未几果安。
一小儿素面白,患疹作痒,鼻塞流涕,咳嗽不止,用败毒散,脓水淋漓,恶寒喘急,朝寒暮热,余谓脾肺之气复伤耳,用补中益气汤稍愈;佐以五味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患疹,寒热瘙痒,先用消风散治其儿;次用加味逍遥散治其母,两月而愈。
一小儿患 作渴,发热咳嗽,此邪在表,宜汗之,先用葛根橘皮汤一剂;次用玄参橘皮汤而安。癸丑岁患此症者,余先用葛根橘皮汤散之,若邪去而热未退者,加芩、连,热已退者,用玄参升麻汤,无不速效。
一小儿患 ,色赤作痛,先用升麻葛根汤而减,次用玄参升麻汤而安。
一小儿误吞信石,身赤如 。(见伤发丹)
一小儿因母饮烧酒,身如赤 。(见伤发丹)
葛根 陈皮 杏仁(去皮尖) 麻黄(去节) 知母(炒) 甘草(炙) 黄芩(各半两)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服。
玄参升麻汤 治 疹已发未发,或身如锦纹,甚则烦躁语言,喉闭肿痛。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服。
化 汤
上每服二钱,入糯米半合,水煎六分,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人参败毒散 治疮疡邪气在表应发者。若憎寒壮热,项强脊疼,或恶咳嗽,亦宜用之。
人参 茯苓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枳壳(麸皮炒) 桔梗 甘草(炒,等分)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东垣人参安胃散 治 疹因服峻厉之剂,脾胃虚热,泄泻呕吐,饮食少思等症。(方见喉痹)
牛蒡子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五分) 犀角(镑,二分) 银花(三分)
上水煎熟,入犀角,倾出服。
补中益气汤(方见肌肉不生)
加味逍遥散(方见发热不止)

- 发《保婴撮要》
- 发《冯氏锦囊秘录》
- 发《顾松园医镜》
- 发《本草蒙筌》
- 发《本经逢原》
- 发《本草备要》
- 发《伤寒大白》
- 发《本草衍义》
- 发《回春录》
- 发《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发《本草崇原》
- 发《新修本草》
- 发《古今医彻》
- 发《本草经集注》
- 发《名医别录》
- 发《中医词典》
- 发《本草分经》
- 发《雷公炮制药性解》
- 发《本草分经》
- 发《雷公炮炙论》
- 发《本草分经》
- 二浊五淋病《傅青主男科》
- 发《本草撮要》
- 二浊《中医词典》
- 发《中医外科学》
- 二椎下《中医词典》
- 发《本草乘雅半偈》
- 二至丸《医方论》
- 发《伤寒括要》
- 二至丸《冯氏锦囊秘录》
- 发(音被)《证类本草》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