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疡
肿疡者,以疮疡未溃而言也。经云∶形伤痛,气伤肿。又云∶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皆因禀受胎毒,或乳母膏粱浓味,七情阴火,或儿食炙 甘美积毒,气血不和所致。当分其经络所属,五脏相胜,与元禀亏损,预为审用攻补调和之剂,速令散溃。尤当审其势之肿漫,色之赤白,与痛有微甚,毒有表里。若肿高 痛,便利调和,邪在表也,宜表散之。
肿硬痛深,大便秘涩,邪在内也,宜下之。外无拘急,内则便利调和者,邪在经络也,宜调荣卫。肿 大痛,或麻木不痛,邪气凝滞也,用隔蒜灸或活命饮。若烦躁饮冷,赤痛发热,二便不通者,火热内炽也,用清凉饮、活命饮,加大黄尤善。若微肿微痛、或不痛,阳气虚弱也,用参 托里散。微黯微赤或不赤,阳气虚寒也,用加味托里散。若恶寒而不作脓,或浓熟而不溃者,阳气虚也,用加味托里散。如此则未成者,自能消散,已成者自能溃腐。尤当别其属阴属阳,或半阴半阳而治之。若泥于肿疡,禁用辛热之说,不分受症之因,兼症之经,概行败毒,泛扰诸经,诛伐无过,以致不能起发,或不能腐溃收敛,变症莫能枚举。《痈疽论》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但见肿痛,参之脉症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婴儿有疾,兼调其母,若肿疡之际,治失其法,必致溃疡之变症。此推《内经》之微旨,而生平之征验者,尤当触类而长,愚奚庸赘。

- 肿疡《保婴撮要》
- 肿疡《证治准绳·疡医》
- 肿疡《外科理例》
- 肿疡《医学纲目》
- 肿疡《外科理例》
- 肿疡《中医词典》
- 肿疡(谓疮疡未出脓者)《立斋外科发挥》
- 肿疡《景岳全书》
- 肿疡不足《景岳全书》
- 肿痛围药方《救伤秘旨》
- 肿疡敷贴类方《医宗金鉴》
- 肿腮《中医词典》
- 肿疡敷贴类方《外科心法要诀》
- 肿入腹苦满方三首《外台秘要》
- 肿疡敷贴类方《外科大成》
- 肿满证治《幼幼集成》
- 肿疡溃疡促脉歌《医宗金鉴》
- 肿满水气候《诸病源候论》
- 肿疡溃疡大细脉歌《医宗金鉴》
- 肿满候《诸病源候论》
- 肿疡溃疡动紧脉歌《医宗金鉴》
- 肿满《灸法秘传》
- 肿疡溃疡短脉歌《医宗金鉴》
- 肿满《慈幼便览》
- 肿疡溃疡浮脉歌《医宗金鉴》
- 肿满《推拿抉微》
- 肿疡溃疡洪脉歌《医宗金鉴》
- 肿满《急救广生集》
- 肿疡溃疡滑脉歌《医宗金鉴》
- 肿满《幼幼新书》
- 肿疡溃疡缓脉歌《医宗金鉴》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