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
钱仲阳云∶肾主虚,无实症。惟痘疮实则黑陷,更当分别症之虚实。假如肺病又见肝症,咬牙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也;若目直视大叫哭,项急烦闷者难治,盖肺病虚冷肝强实而胜肺也。视病新久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夫肾虚者,由胎气不盛,则神短囟开,目多白睛,面色 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又云∶肾气不足则下窜。盖肾虚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目无精光畏明,皆用地黄丸。肾病见夏,水胜火也,轻者病自退,重者当惊发搐。又张洁古云∶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肾无实,疮疹黑陷乃实,是水制火也。若心乘肾为微邪,肺乘肾为虚邪,肝乘肾为实邪,脾乘肾为贼邪,本脏虚弱,正令不行,鬼贼克害,当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嗽,见于初春,当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救脾;见于冬,补心泻本脏,乃名寒嗽。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到所克部位,不可更泻。然五行之中,惟肾水一脏,母盛而反受邪,何则?肺属金射于皮毛,所主者气。肾属水主于骨髓,所藏者精,气之轻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能。今肺气得热而上蒸则不能下,生于肾而受邪矣,急服凉药解之。此肾病必先求肺。或脾经之湿刑克于肾,宜去脾湿,若脾肺平和而肾自病,则察其本脏而治之。窃谓∶下窜等症,足不喜覆者,盖腰以下皆肾所主,乃心气下行于肾部也,法用地黄丸壮肾水以制心火。若因脾肺虚而不能生肾水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其疮疹黑陷,乃肾虚而邪气实也,尤当用地黄丸。
地黄丸
熟地黄(八钱,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钱)
上为末,入地黄膏量加米糊丸,桐子大。每服数丸,温水空心化下。行迟鹤膝加鹿茸、牛膝、五加皮。
□
愚按∶前丸治肾肝血虚,燥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上壅;或风客淫气,患瘰结核;或四肢发搐,眼目 动;或咳嗽吐血,头目眩晕;或咽喉燥痛,口舌疮裂;或自汗盗汗,便血诸血;或禀赋不足,肢体瘦弱,解颅失音;或畏明下窜,五迟五软,肾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血亏耗,五脏齐损;或属肾肝诸症不足之症,宜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可尽述。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 肾脏《保婴撮要》
- 肾脏《寿世传真》
- 肾脏病《眼科学》
- 肾脏《放射诊断学》
- 肾脏第十二问《婴童百问》
- 肾源性尿崩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肾脏风《中医词典》
- 肾郁《中医词典》
- 肾脏风《续名医类案》
- 肾与膀胱病辩证《中医诊断学》
- 肾脏风疮《外科大成》
- 肾俞虚痰《中医词典》
- 肾脏风疮门主方《疡医大全》
- 肾俞五十七穴《中医词典》
- 肾脏风疮门主论《疡医大全》
- 肾俞漏《中医词典》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圣济总录》
- 肾俞发门主论《疡医大全》
- 肾脏风眼《原机启微》
- 肾俞发《外科启玄》
- 肾脏风阴疮《医学纲目》
- 肾俞发《外科心法要诀》
- 肾脏歌《脉诀乳海》
- 肾俞发《医宗金鉴》
- 肾脏歌《脉诀乳海》
- 肾俞发《马培之医案》
- 肾脏歌二《脉诀刊误》
- 肾俞《针灸学》
- 肾脏歌三《脉诀刊误》
- 肾俞《中医词典》
- 肾脏歌一《脉诀刊误》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