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口蠕动
唇为脾之华,口乃肺之窍,又阳明之脉,环唇口而交人中阳明胃也。是以脾胃虚者,多有此症,不独病后而已。夫脾主涎,脾虚则不能收摄,多兼流涎,或误认为痰,而用祛逐之药,则津液益枯,不能滋养筋脉,遂致四肢抽搐,病势愈甚。原其治法与慢脾风相同,当用大补脾胃之药,加升麻、柴胡,切勿用青皮、龙胆草之类。兼察其色,黄者脾弱也,青者肝胜也,青黄不泽,木来克土也,青赤相兼,木火风热也。黑为寒水反来侮土;白为气虚亡阳,凡此宜用六君子汤加小柴胡汤。若四肢微搐,或潮热往来,或泄泻呕吐,面色痿黄,皆脾胃有伤也,宜用白术、黄 、川芎、当归、人参、陈皮、肉豆蔻、神曲、甘葛、白芍药、黄连、炙甘草、白茯苓,以补胃气。若脾胃虚弱者,用五味异功散,虚寒加木香、炮姜。若脾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以升其阳。作渴者,用七味白术散以生津液。若肝木侮脾者,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芍药,以治肝补脾。
治验一小儿伤食发热唇动,或用养胃汤、枳实、黄连、山楂之类,更加腹胀,午后发热,按其腹不痛。余以为服前药,饮食虽化而脾胃复伤也,用六君子汤数剂而痊。
一小儿伤食发热,呕吐唇动,服消导清热之剂,饮食已消,热亦如故。余曰∶此胃经虚热耳。用四君子、升麻、柴胡,四剂而愈。
一小儿素面白,忽然目唇微动,时面色黄青,良久其唇口、手足亦微动,此脾虚而肝侮之也,用五味异功散加钩藤钩、白附子一剂,而面青少退;再二剂,唇口动亦止;又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四剂而痊。
一小儿暑月吐泻,目唇微动,面色青白,手足并冷,仍用玉露散。余谓∶已变慢脾风也,当温补脾肾。不信,后果殁。
五味异功散(方见天钓、内钓)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七味白术散(方见积痛)
六君子汤(方见天钓)
小柴胡汤(方见 症)
四君子汤(方见天钓)

- 唇口蠕动《保婴撮要》
- 唇口蠕动《张氏医通》
- 唇口上生疮《幼幼新书》
- 唇口蠕动《证治准绳·幼科》
- 唇口瞤动《中医词典》
- 唇口蠕动《中医词典》
- 唇口望色辨证法《疡医大全》
- 唇口面皴候《诸病源候论》
- 唇口玉堂伤《伤科补要》
- 唇口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唇口燥裂《中医词典》
- 唇口喉舌肠胃尺寸数《类经图翼》
- 唇里《中医词典》
- 唇口红肿《医法圆通》
- 唇裂《中医名词词典》
- 唇口部《疡医大全》
- 唇裂《中医词典》
- 唇口病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唇裂《口腔科学》
- 唇口《医学见能》
- 唇裂和腭裂《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唇口《医学心悟》
- 唇裂秘方《华佗神方》
- 唇口《续名医类案》
- 唇裂与腭裂《口腔科学》
- 唇口《医宗金鉴》
- 唇门《张氏医通》
- 唇口《正骨心法要旨》
- 唇门主方《疡医大全》
- 唇菌秘方《华佗神方》
- 唇门主论《疡医大全》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