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细胞调节因子是一组小分子或中等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多肽)与糖蛋白,具有强大的和多方面的生物效应。它们均作用于特异的靶细胞表面受体,通过细胞内信号传导和第二信使介导,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生长、出血、骨发生、免疫过程、创伤的愈合、炎症反应等。较大分子量的调节因子前身物质经蛋白酶切水解为较小的活性分子(成熟分子),糖蛋白分子中的含糖结构对其药理动力学有显着影响。已知不少疾病过程与细胞因子生成的失平衡有密切联系,它们异常过度的分泌可诱发和延长病理过程,有些疾病可恶化,或受到一些起始因子(如病毒与细胞的感染等)的作用后,造成细胞分泌异常而发病。细胞因子的生成异常亦与一些免疫介导的疾病有关,如过敏、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全细胞缺乏症、牛皮癣等。细胞因子广泛地介入恶性肿瘤的增殖分化、转移,如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细胞因子更广泛地从多层次以多种形式介导一系列炎症发病进程,如胰腺炎、毛细管渗出性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创伤愈合、肾衰等。因此,近年来,细胞因子的分泌表达及其作用引起多方面专家的关注和研究,细胞因子的检测也迅速发展起来。
本节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对其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简介。
细胞因子的发现近半个世纪,由于其生物学作用的多效性,细胞来源的多样性,曾经赋予过不少名称。自80年代基因工作和蛋白质的优化技术发展,细胞因子基因被克隆至今,虽然多种细胞因子的蛋白质一级结构被阐明,其相应的mRNA及DNA序列分析及其染色体定位被确认,但由于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不同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又有相似的生物学作用(多效性),加上生物学作用的环境依赖性,因此命名至今不够满意,更不甚统一,分类上的意义也是相对的,有的侧重考虑其细胞来源,有的着重于参照其生物学作用,见表2-12。
表2-12 细胞因子的分类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5.肿瘤坏死因子(TNF) |
2.集落刺激因子(CSF) |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 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 6.干扰素(IFN)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或CSF-1) | 干扰素α-1(IFNα-1) |
干细胞因子(CSF) | 干扰素α-2(IFNα-2) |
白介素-3或多集落刺激因子(IL-3或multi-F) | 干扰素β(IFNβ) |
白血病抑制因子(LIF) | 干扰素γ(IFNγ)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 7.转化生成因子(TGF) |
3.血小板生成素(TPO) |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
4.白介素(IL) | 转化生成因子β-2(TGFβ-2) |
白介素-1α(IL-1α) | 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 |
白介素-1β(IL-1β) | 8.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 |
白介素-2(IL-2) |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 |
白介素-3(IL-3或multi-CSF) |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 |
白介素-4到白介素-13(IL-4,IL-5,IL-6,IL-7,IL-8,IL-9,IL-10,IL-12,IL-13) |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 |
9.其他 | |
单核细胞化学吸附蛋白-1(MCP-1) | |
血小板因子4(PF4) | |
β-凝集球蛋白 | |
黑色瘤生长刺激活性(GROimgSA) |
有些研究者按其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类:
1.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如α/β干扰素,TNF,IL-1,IL-6等)。
2.炎症反应的激活因子(IL-1,IL-5,IFN-1等)。
3.淋巴细胞活化生成与分化的调节因子(IL-2,IL-4,TGFβ等)。
4.未成熟免疫细胞生长分化的刺激因子(IL-3,IL-7,GM-CSF,M-CSF,G-CSF)。
也有一些研究者依据其生物学特征从临床病理出发分为以下6大类:
1.炎症因子(介导炎症发生发展)又称为炎症反应因子(inflamatoryfactor)(如IL-1,IL-6,IL-8,TNF等)。
2.杀伤因子(cytotoxicfactor)(如TNF-γ,TNF-β)。
3.干扰素(有抗病毒作用的IFN-γ,β,α)。
4.白介素类,促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调节其功能。
5.成血因子(hematopoieticfactor)(SCF,IL-3,GM-CSF,G-CSF,M-CSF等)
6.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
最近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将已发现的细胞因子以分子结构为基础,结合其基因组合受体类型,将它们归纳为以下6个不同的家族,列表2-13下可供参考。
表2-13 细胞因子的结构型家族
家族(family) | 细胞因子(cytokines) | 受体类型(receptortype) |
Haematopoietins(4α-helicalbundles) | IL-2,IL-3,IL-4,IL-5,IL-6,IL-7,IL-8,IL-9,IL-14,G-CSF,GM-CSF,CNTF,OSM,LIF,Epo | CytokinereceptorclassI |
IL-10,IFNαIFNβIFNγ | CytokinereceptorclassII | |
EGF(β-sheet) | EGF,TGFα | Tyrosinekinase |
FGFα,FGFβ | Splittyrosinekinase | |
IL-1α,IL-1β,IL-1Rα | IL-1receptor | |
TNF(jellyrollmotif) | TNFα,TNFβ,LTβ | |
Cysteineknot | NGF | |
TGFβ1,TGFβ2,TGFβ3 | Serine/threoninekinase | |
PDGF,VEGF | Tyrosinekinase | |
Chemokines | ||
(triple-strandedantiparallelβ-sheetinGredkkeymotif) | IL-8,MIP-1α,MIP-1β,MIP-2,PF-4,PBP,I-309/TCA-3,MCP-1,MCP-2,MCP-3,γIP-10 | Rhodopsinsuperfamily |
各个细胞因子的生物化学及其分子生物学正在积累大量的资料,学者可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和收集有关材料加以深入系统的研究。
1.使用过的其它名称,多数细胞因子在发现它们存在的早期,曾基于其生物效应的某一侧面或其发现的历史、细胞来源以及生物检测方法的使用而使用过多种名称,这些名称不一定是反映该因子最本质的方面,并易混淆,宜予注意。
2.分子大小、分子特征、分子量。
3.氨基酸序列和三维空间结构(包括来自X线及NMR获得的数据)
4.交叉反应性(crossreactivity),比较不同种属(如人和鼠)细胞因子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及其差异。
5.已知可以分泌该细胞因子的细胞类型及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
6.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前体的分子量和去除信号肽后成熟分子的分子量及其酶切点。
7.基因结构及其染色体定位,包括有关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基因结构及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8.受体的描述、类型,包括蛋白质的主区域细胞膜结合的模式和糖基化的程度,受体细胞分布,受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氨基酸序列,染色体定位等。
9.受体后信号传递体制和类型-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的了解情况。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念及电流类型《理疗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念《动脉粥样硬化》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念《医学免疫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念《医学免疫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念《医学免疫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念《医学免疫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念《预防医学》
-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 概念《预防医学》
- 概述《临床营养学》
- 概念《预防医学》
- 概述《临床基础检验学》
- 概念《医学统计学》
- 概述《急诊医学》
- 概念《病理生理学》
- 概述《康复医学》
- 概念《中医饮食营养学》
- 概述《康复医学》
- 概念《临床生物化学》
- 概述《基础护理学》
- 概率《预防医学》
- 概述《基础护理学》
《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蛋白质与临床诊断
-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
- 第二节 细胞骨架蛋白——组织特异性蛋白的鉴定及其意义
- 第三节 细胞调节因子
-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
- 第四章 血浆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 第五章 体液平衡紊乱
- 第一节 体液平衡及调节
- 第二节 血气分析
- 第三节 体液平衡紊乱
-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典型病例检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体液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 第六章 钙磷镁与微量元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节 钙、磷代谢及其异常
- 第二节 镁代谢及其异常
-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七章 诊断酶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 二、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 三、氨基转移酶(ALT,AST)及其同工酶
- 四、碱性磷酸酶(ALP)
- 五、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 六、淀粉酶(AMY)及其同工酶
- 七、酸性磷酸酶(ACP)及其同工酶
- 第三节 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四节 肝脏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八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 第九章 治疗药物监测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第五节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及预处理
- 第六节 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
- 第七节 需测定药物浓度进行监测的主要药物
-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
- 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
- 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 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 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 第十一章 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
- 第三节 肾功能不全的生化诊断及评价
- 第十二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三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十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某些神经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三节 精神性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四节 神经、精神疾病生化诊断
- 第十四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十五章 遗传性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十六章 常用分析技术在临床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二节 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离心技术的应用
- 第四节 层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十七章 血清酶定量的检测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酶活性测定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 第三节 酶活性测定条件的选择和限定
- 第四节 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
- 第十八章 诊断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
-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技术
- 第四节 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的性能与应用
- 第一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类型
- 第二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与合理选用
- 第三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的方法
- 第二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
- 第一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建立
- 第三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的评价
- 第四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性能判断
- 第二十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 第二十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