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医脉象简介]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脉诊则是这一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古代无数医学家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摸脉搏来诊病的理论,这就是中医脉象学,并将它列为四大诊断方法之一,即切诊。通过指下脉搏的细微变化,再结合望诊、问诊、闻诊,对病人所患疾病做出诊断及治疗,为古代人民的健康服务。
中医学认为脉象的形成,与全身气血及脏腑功能关系密切,气帅血行,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形成了脉搏,据脉搏的深浅、速率、节律、强弱的不同表现,综合而形成了脉象。
桡动脉搏动处在中医学中称为寸口,寸口是中医进行脉诊最主要的部位,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处呢?因为寸口脉属于肺经,全身气血均从肺开始流向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最后仍归于肺,所以通过寸口脉象,就可以知全身脏腑的情况。
寸口诊法,通过几千年历代医学家临床的应用,证实有一定的价值,故今日诊脉,仍为中医诊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 中医脉象简介《常见病自测》
- 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思考中医》
- 中医没有专科医师,所以没有办法详细、精密的诊断,以恢复病患的健康对吗?《中医之钥》
- 中医理论各专题内容的探讨《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目前的状况《思考中医》
- 中医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妇科学》
- 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
-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中医妇科学》
- 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
-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
- 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内科学》
-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中医儿科学》
-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学》
-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
- 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中医内科学》
-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中医儿科学》
-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中医内科学》
-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儿科学》
-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
- 中医的消渴症根本就不是西医的糖尿病《中医之钥》
- 中医人员素质不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吧?《中医之钥》
- 中医的手术、移植外科学之废除《中医之钥》
- 中医认为肝炎多与湿浊内蕴有关《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中医的十不治之人《中医之钥》
- 中医认为肝炎多与湿浊内蕴有关《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常见病自测》
- 主编:张勤、胡宏宇、吴翥镗
- 前言
- 第一章 常见症状辨病
- 第二章 神色形态辨病
- 第一节 望神辨病
- 第二节 望面色、面容辨病
- 第三节 发育和营养状态辨病
- 第四节 体位和姿态辨病
- 第三章 观察机体局部辨病
- 第一节 皮肤
- 第二节 毛发辨病
- 第三节 头颅辨病
- 第四节 眉毛辨病
- 第五节 眼睛辨病
- 第六节 鼻
- 第七节 口腔
- 第八节 颈部辨病
- 第九节 胸廓形态辨病
- 第十节 脉搏辨病
- 第十一节 腹部辨病
- 第十二节 脊柱辨病
- 第十三节 四肢形态辨病
- 第四章 观察分泌物排泄物辨病
- 第五章 饮食起居辨病
- 第六章 妇科疾病自测
- 第一节 月经和白带辨病
- 第二节 乳房辨病
- 第三节 非经期阴道出血和腹痛辨病
- 第七章 儿童疾病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