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身长

《常见病自测》书籍目录

身长是指从头至足底的垂直长度。3岁以下可用卧位测量,3岁以上可用立位测量。在站位测量时要求脱鞋,两眼平视,足跟、臀、肩部及后脑勺均同时紧靠立柱。

1.身长正常值

出生时身长约为50厘米。前半年每月增长2.5厘米,6个月时身长约为65厘米;后半年每月增长1.5厘米,1周岁时身长约为75厘米。第二年全年约增10厘米,2周岁时身长约85厘米。

2周岁以后身长每年增长5厘米。可按下列公式计算:身长(厘米)=85+(年龄-2)×5

此外还有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测量。上部量即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是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12岁时,上、下部量基本相等。这以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

2.身材矮小辨病

身材矮小一般指身长低于同年龄30%以上。身长是环境、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对生长发育以及性格形成有一定作用,环境因素中内分泌因素颇为重要。此外,营养物质是否充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对小儿生长发育均有作用。以上因素异常均会影响小儿身长。

(1)结合身体各部比例辨病 身材矮小,上部量与下部量比例正常,体型匀称见于垂体性侏儒及家族性矮小。

患儿上、下部量比例如婴儿,即上部量超过下部量,见于患呆小症者。

身材矮小,下部量超过上部量见于性机能不全。

(2)结合头形大小辨病 身材矮小,尖头,头特别小,出生时头围小于30Cm,1岁以后小于42Cm,前囟及骨缝早闭,伴智力落后及惊厥,多为先天性头小畸形。

身材矮小,伴头大者,出生时头大于36Cm,增长过速,2岁时超过50Cm,伴前囟过大,骨缝裂开,多为脑积水

(3)结合智能情况辨病 矮小伴智能落后见于呆小病、粘多糖Ⅰ型。

矮小而智能多正常,见于垂体性侏儒症及家族性矮小。

(4)结合牙齿发育辨病 身材矮小伴出牙晚,见于呆小症、佝偻病和先天愚型。

身材矮小不仅是一个症状,它本身也是一种残缺。因此所有的小儿均应定期作体格检查,以便早期检出,给予适当治疗(如呆小症给甲状腺素治疗),能使部分患者减轻或治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常见病自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常见病自测》书籍目录
  1. 身长《常见病自测》
  2. 身有赤处候《诸病源候论》
  3. 身中腹中一股热气冲动者有虚实二因《读医随笔》
  4. 身有赤处《证治准绳·幼科》
  5. 身中门《跌损妙方》
  6. 身有赤处《幼幼新书》
  7. 身肿《中医词典》
  8. 身有赤处《中医词典》
  9. 身重《中医词典》
  10. 身痒欲死《医法圆通》
  11. 身重《重订灵兰要览》
  12. 身痒无汗证六 阳明五十七《伤寒悬解》
  13. 身重《医学纲目》
  14. 身痒(身如虫行)《杂病广要》
  15. 身重《医学纲目》
  16. 身痒《医效秘传》
  17. 身重《医述》
  18. 身痒《伤寒大白》
  19. 身重《证治准绳·类方》
  20. 身痒《古今医案按》
  21. 身重《证治准绳·杂病》
  22. 身痒《中医词典》
  23. 身重《伤寒大白》
  24. 身形应九野、天忌《类经》
  25. 身重《广瘟疫论》
  26. 身形望法提纲《望诊遵经》
  27. 身重(解)《张氏医通》
  28. 身形内应脏腑部位篇《形色外诊简摩》
  29. 身重门《张氏医通》
  30. 身形内应脏腑病证篇《形色外诊简摩》
  31. 身重难转侧《医学心悟》

《常见病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