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学》书籍目录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已另设专科。内科的部分急症则编入《中医急诊学》。本版自考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阐明的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经络肢体病证和癌症,时行杂感列为外感病证。研究和阐明的内容包括每一体系疾病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因病机、治疗要点;每一病证的基本概念、认识沿革、本病证与西医疾病的关系、病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及方法、病证的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规律及方法等内容。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内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内科学》书籍目录
  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学》
  2. 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内科学》
  3. 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中医内科学》
  4. 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
  5.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中医内科学》
  6. 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
  7.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
  8.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9. 中医人员素质不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吧?《中医之钥》
  10. 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11. 中医认为肝炎多与湿浊内蕴有关《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2. 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13. 中医认为肝炎多与湿浊内蕴有关《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4. 中医目前的状况《思考中医》
  15. 中医如何诊断肝病与治疗肝病?《中医之钥》
  16. 中医没有专科医师,所以没有办法详细、精密的诊断,以恢复病患的健康对吗?《中医之钥》
  17.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中医伤科按摩学》
  18. 中医脉象简介《常见病自测》
  19. 中医生理学《止园医话》
  20. 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思考中医》
  21. 中医是否可以治疗遗传的疾病呢?《中医之钥》
  22. 中医理论各专题内容的探讨《中国医学通史》
  23. 中医是否需要科学化、现代化呢?《中医之钥》
  24. 中医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25. 中医是经验的医学,没有科学的依据对吗?《中医之钥》
  26.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27. 中医是预防医学《中医之钥》
  28.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29.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
  30.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妇科学》
  31. 中医为什么不设医院,让病患住院呢?《中医之钥》

《中医内科学》